壹、挑選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貯養。目前,捉取黃鱔壹般以籠(簍)捕、鉤捕為主。采用籠(簍)捕方式獲得的黃鱔除身體上有劃傷的以外都可以貯養,但采用鉤捕方式獲得的黃鱔因為身體大多有內傷而不宜貯養。
二、註意控制水溫。貯養黃鱔的水溫宜控制在18℃~28℃。每次註入的新水溫度與鱔池的水溫相差不宜超過3℃。
三、保持適當的密度。貯養黃鱔的密度應視黃鱔的數量多少、個體大小和預貯的時間長短靈活確定,切忌過大。
四、及時換水降溫。因為黃鱔體表有很多黏液,若貯養密度大,又不及時換水,黏液會越積越多。這些黏液在自然分解時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並產生熱量,使水溫明顯升高,導致黃鱔死亡。
五、投餵適量的適口飼料。黃鱔投入貯養池後,若所投餵的飼料不適口,黃鱔長時間不攝食,易患閉口病,會導致其體弱消瘦,最後死亡。若飼料適口但投餵量太多,又會使黃鱔采食過量,患鼓脹病而死。因此,對貯養黃鱔投餵的飼料既要適口又要適量。
黃鱔適宜作為廣大農村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的優選養殖對象。但在養殖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致使許多養殖者,特別是初養者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下面筆者簡單談談初養黃鱔應該註意的問題,初養黃鱔者應該把好的“六關”。
壹、建池關
黃鱔生性喜溫、避風、畏光、怕驚、怕高溫,故建池處要求向陽、避北風、水源方便,另外池周要留有種植長青樹和藤蔓類植物的空間。科學地建好鱔池是黃鱔養殖的基礎,壹般選用水泥、磚面結構,建成半地下式,大小以6~20m2為宜,底面以混凝土鋪設為好,池深1~1.5m左右。為防止黃鱔逃逸,池角壹般砌成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壹般高出水面30~40cm,排水口安裝在泥層線下,以能把池水全部排出,溢水口壹般設在高於泥面20cm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並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後,還應對水泥池采取脫堿措施,以避免水體中的溶氧減少,酸堿度上升,使養殖的黃鱔受害,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體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kg,或酸性磷酸鈉20g,浸泡2日後用清水沖洗,然後即可開始進行下壹步工作。
二、底質關
初養者往往直接取黑色淤泥鋪底,這是不足取的,因為這既不利於黃鱔打洞穴居的習性,又使黃鱔發病機率提高。正確的做法是在混凝土的基礎上還應再分三層。底層是用廢植物稭桿鋪成的,壹般選擇有韌性、透氣性好、耐腐蝕性強的粗纖維植物廢料,並要求大小搭配,重量比例可為粗大桿∶中型桿∶碎料為5∶3∶2。例如先鋪1~2層玉米桿,再鋪20cm左右厚的油菜桿(或豆稭),上面再鋪3~5層縱橫交錯的玉米桿或高梁桿之類,最後再撒入壹層谷殼,壹層生石灰(約10m2撒0.5kg);中層是供黃鱔穴居的較硬粘土層,壹般厚度約30~40cm;最上層便可鋪淤泥,厚度為15cm左右,同時撒上壹層薄薄的生石灰,最後註水進行底質消毒。
三、環境關
由於黃鱔喜歡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鱔池應該有水有陸。這壹問題通常用設泥埂來解決。泥埂上窄下寬,底寬40cm,高度也以40cm左右為宜。各相鄰泥埂之間為相通的泥溝,溝面寬與深都在30cm左右,註意堆設泥埂時應刮盡底面的軟泥。然後便可在泥埂上種植壹些水生植物,如水稻、荸薺之類的經濟作物,若有適宜的中草藥植物種植更佳。另外,為遮擋日曬,池頂植被可根據鱔池的大小種2~3株葡萄,藤蔓布局以西邊密東邊略疏為宜。也可種植絲瓜、葫蘆等其他藤蔓類來控制光照,特別是遮擋夏天的西曬。這樣,便為黃鱔生活創造了壹個比較適宜和穩定的小生態環境。
四、苗種關
目前苗種主要有下列來源:首先是從野外直接捕捉,每年的4~10月都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用鱔籠或者利用晚上點燈照明的方法捕捉,捕捉後的黃鱔將有病有傷的剔掉再放養,這種方法尤其適於初養者采用。其次就是從市場選購。從市場上選購要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不能用作鱔種。另外,黃鱔體色橙黃色的比青灰色的生長速度、增肉倍數都要高,特別是黃斑大的更宜優先選購。同時要註意苗種規格要基本壹致,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投入鱔種前7~10天,每平方米池子用生石灰0.2kg清塘。放養密度視情況而定:水源充足、鱔種規格小的每平方米可放養3~6kg;水源不便、鱔種規格大的每平方米可放養2.5~5kg,同時還可投放占鱔體總重10%的泥鰍混養。
五、馴飼關
從自然環境捕捉來的鱔種,壹般不肯吃人工投餵的飼料,必須經過壹段馴飼過程,否則會導致養殖失敗。馴飼的方法是:黃鱔放養3~4天內先不投飼,然後在黃鱔行動正常後,於晚上開始引食。引食飼料選用黃鱔最喜歡的蚯蚓、河蚌等,用量可為鱔體總重的1%,第二天根據吃食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並稍稍提前投餌時間。由於黃鱔對餌料選擇性較強,故在引食成功後,必須在引食飼料中逐漸摻入本地來源廣、價格低、適口性好、增肉率高的其他餌料,乃至人工配合飼料,必須註意的是動物原料最好煮熟(活餌除外)。投餌地點最後定位於泥埂壹端稍稍壓平的臺面上,投餌時間在能看清黃鱔吃食的傍晚為最佳。壹般經過壹周左右馴飼工作便會基本完成。
六、水質關
水質要好,要勤換水,壹般情況下春、秋每3~5天換水1次,夏天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只可換去1/4~1/2,且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壹致,溫差不要超過3℃。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最好是在有陽光的時候換。換水的同時要註意清洗食臺和汙染的地方。有條件的能保持微流水更好。水質好的表現為黃鱔吃食時會發出“吱吱”聲。池內水位要依水溫、季節、天氣情況而適當調整,壹般應控制在6~25cm範圍之內,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
每年春節前後黃鱔的市場價格是4-9月份的2倍以上,且貨少暢銷。因此,在秋季大規模收取野生黃鱔在網箱中進行短時間的暫養,至春節前後銷售,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該項目固定資產投入少,操作簡單,資金周轉快,是廣大農戶快速增收致富的良好途徑。現將本地的做法簡介如下:
1、選擇良好的水域設置網箱。選擇設置網箱的水域最好是池塘,其次是水位較穩定的湖泊、河溝和水庫,但不管是哪種水體,均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汙染,光照好。網箱用聚乙烯網片縫合而成,每個面積10-20平方米,深1-1.2米。水域中的網箱用木樁固定或用油桶等浮起。黃鱔放養前,在網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花生或油草,並讓其充滿全網箱,以供黃鱔棲息。
2、充分把握入箱黃鱔質量。放養時間壹般在黃鱔數量較多且收購價較低的每年9月前完成。暫養的目的是保持重量、獲得季節差價,不考慮生長增重。因此收養的品種不需刻意追求,但是與常規養鱔收苗種壹樣,必須嚴把質量關,要求選購籠捕無病無傷的個體進行暫養,以確保成活率。需要註意的是,秋季溫度高,極易引發黃鱔發燒病而造成大批死亡。捕鱔戶家中的黃鱔在臨時暫養時,每天要換水2次以上且放置在陰涼處。冬季暫養應收購在捕鱔戶家中臨時暫養不超過2天的黃鱔,收鱔時間應在相對氣溫較低的早上,運輸時間應盡可能短,運輸桶中的水與黃鱔重量各半。收回的黃鱔及時放養入箱。
3、正確放養。對所收的統貨黃鱔應按大小最少分3個檔次分別放入不同的網箱。入箱前用3%-5%食鹽水消毒5-10分鐘。放養密度壹般每平方米網箱2.5-5公斤,且規格大放養重量多,規格小放養重量少。
4、暫養管理。①投餌:黃鱔入箱3天後開始投餵用絞肉機絞碎的鮮魚肉,每天傍晚投餵壹次,餌料投在水草上,每箱設3-4個投餌點,數量以每次吃光為度。在長江中下遊,10月底(水溫15℃以下)以後基本上可停食。②防凍: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必須提前加深池水深度和保持網箱豐茂的水草,若水草有病蟲要及時打藥防治。③防幹擾:冬季低溫時黃鱔活動能力極差,應堅決杜絕翻動水草和攪動池水等,否則會使黃鱔落入箱底而無力再回遊至水草上棲息,造成黃鱔缺氧死亡。
5、掌握時機適時銷售。冬季應隨時掌握全國各大市場價格行情和主養區存貨量,以預測市場價格升降變化趨勢,把握時機適時銷售,獲得最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