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壹、清明節的來源: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有許多起源。其中最知名的是介子推傳說。春秋時期,晉文公的重耳被流放。他在路上又累又餓。他從大腿上切下壹塊肉,給重耳做了湯。重耳得知後非常感激。

晉文公即位時忘了褒揚大臣,介休卻不願名利,住在綿山。重耳後悔了,燒了綿山去找它。事後,他發現解推背著母親死在了壹片枯萎的柳霞中,並留下遺言:“願妳師父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爬山祭奠,柳樹復活,於是給老柳樹冠以“清明柳”的稱號,並把寒食後的壹天作為清明節。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了節氣的含義,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各地發展了不同的習俗,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掃墓起源於商朝,但不壹定在清明節之際。清明節掃墓直到唐代才開始流行,代代相傳。

從唐朝開始,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要在這個節日祭奠祖先的亡魂。掃墓的時候首先要修墳,主要是除雜草,加新土。這種儀式壹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的孝心和對死者的關懷;另壹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與後代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修墓是壹種極其重要的祭奠儀式。

二、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掃墓祭祀方式由兩部分組成:壹是整修墳墓,二是燒紙錢祭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和環境汙染,燒錢壹般被鮮花代替。什麽花最適合掃墓?鮮花可以根據逝者的年齡和喜好,如菊花、勿忘我、馬蹄蓮、康乃馨等。

擴展數據

古代清明節當天活動介紹;

1,搖擺

斯溫最初被稱為“錢球”。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壹個習俗。以樹枝為框架,系上絲帶的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還可以培養勇氣。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兒童。

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

《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今天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2.射柳樹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術的遊戲。據明代的記載,射柳是把鴿子放在壹個葫蘆裏,然後把葫蘆高高地掛在柳樹上,彎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飛行高度來判斷勝負。?

3.蹴鞠

除了祭祖和掃墓,清明節還有各種戶外活動,如遠足、郊遊、蕩秋千等。在祭奠緬懷之悲的同時,也將賞春的氣氛與歡樂融為壹體。在這些活動中,“蹴鞠”是壹項非常有趣的活動。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相傳蹴鞠早於商朝就已存在,戰國時期就流入民間。到了漢代,它甚至被用在軍事上練習武術,並被列入藝術書籍。

唐宋時期蹴鞠最為興盛,經常出現“球不掉”“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戰,萬人觀戰”的場面。宋太祖的蹴鞠地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詩中寫道“蹴鞠十年遠,萬裏蕩風俗同”,這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清代史書中關於蹴鞠活動的記載很少。?

4.鬥雞

在古代,鬥雞比賽盛行於清明,鬥雞始於清明,壹直持續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在民間,在帝王之間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五代女詩人華銳夫人有詩:“寒食清明小廳旁,彩樓裏有雙層雞場。”內人皇族觀分明,初見十床紅羅被。“皇宮裏舉行鬥雞比賽,用10的被子作為賭註,可見趣味性很強。

5.蠶花節

蠶花節“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尤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廟之王”。

每年蠶花節人山人海,活動很多,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拜香凳、打拳、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近年來,烏鎮石翔的活動中,只有見蠶神、踩白舟、擡竿等少數項目,有很大的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