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壹個關於月亮的節日。在這壹天,中國人的習俗是與家人團聚,吃月餅,壹起賞月。“壹個人在異鄉人生地不熟,每逢佳節倍思親。”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故事有:嫦娥奔月、玉兔進月宮、與月獨酌、玄宗故事、玉兔砸藥、吳剛月桂、朱元璋月餅起義等。我覺得中秋節有五個民間故事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中秋節民間故事之壹:玉兔玩藥?
這也來源於壹個關於後羿和嫦娥的民間傳說,後羿和嫦娥原本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因為嫦娥不想長期過孤獨的人類生活,所以偷了長生不老藥,跑到月球後變成了玉兔,被罰終日搗仙丹。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她失去了從前的自由,非常孤獨。唐代詩人李商隱曾感嘆:“嫦娥應悔偷仙丹,壹夜未眠。“玉兔是嫦娥,但是為什麽玉兔變成了嫦娥?
據考證,“玉兔”源於“於菟”,“於菟”是古楚的方言,稱為“虎”。古代巴楚地區的壹些民族崇拜老虎。他們不僅自稱為虎,還喜歡以“虎”來命名山、地名、水名。他們甚至用當地的語言稱幾乎所有的神為“虎神”、“月神”或“於菟”。
嫦娥奔月女神變成月神後,自然就成了巴楚崇虎人眼中的“虎神”。嫦娥自然是“於菟”。摘要將“兔”解釋為“兔”,是晉代學者王逸在註釋屈原的《田文》時犯的壹個錯誤。後人用這種錯誤的解釋,把“兔”換成了“兔”。因為“玉”與“玉”相近,所以“於菟”這個名字被後人冠以“玉兔”之名。可見玉兔是月神嫦娥。
?中秋節民間故事之二:玉兔進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壹對兔子,修行千年,成了神仙。他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都是純白乖巧的。壹天,玉皇大帝把雄兔召喚到天宮。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妻兒,穿過雲霧去了天宮。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和嫦娥壹起走開,兔仙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就問附近壹個守護天門的神。兔仙聽說她的遭遇後,覺得嫦娥無辜受害,很同情她。但我的力量是微薄的,我能做些什麽來幫助?想到嫦娥壹個人在月宮裏是多麽的孤獨和悲傷。要是有人作伴就好了,突然她想起了四個女兒,於是她立刻飛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事告訴了母兔,說要送個孩子來陪嫦娥。母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卻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相當於割掉了她心裏的肉!幾個女兒舍不得離開父母,都是淚流滿面。公兔認真地說:“如果我壹個人被關起來,妳會陪我嗎?”嫦娥是為了救百姓才被綁起來的。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孩子們理解父親的心,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笑得眼裏含著淚水。他們決定讓他們最小的女兒離開。小玉兔告別父母姐妹,飛到月宮和嫦娥壹起生活!
?中秋節民間故事之三:吳剛伐廣西?
傳說吳剛是天庭上的壹位絕情將軍,被嫦娥的美貌深深吸引,不顧對方的拒絕,壹次又壹次奔向月宮。嫦娥不忍,指著月中的月桂樹說:它的樹枝太長了。如果妳今晚能切斷它,妳就會同意妳的追求。吳剛心花怒放,心想這是個什麽難題,他掄起斧子就砍。但每次斧頭壹拔出,桂花樹的樹幹就會恢復如初。於是他砍了壹斧又壹斧,桂花樹還在繼續。壹個到今天。?
還有壹個傳說說吳剛是凡人:壹個叫吳名崗的西河人,原本是個樵夫,癡迷於童話,卻始終不肯專心讀書。於是天帝大怒,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砍下壹棵五百尺高的桂花樹,並說:“砍下桂花樹,便得神功。”但吳剛每砍壹斧,斧頭就升起來,樹傷馬上就好了。日復壹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實現。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曾說“月中有桂樹”。後來傳說更具體,在桂樹旁加上了砍月桂的人吳剛。月中桂樹吳剛傳說是唐代段《酉陽雜》之前《天誌》第壹卷所載最具體的壹個月中桂樹吳剛傳說。其雲:“古語雲,月有月桂樹,月有癩蛤蟆,故異書說月桂樹高五百尺,有壹人常掘之,樹造之。”本姓吳名崗,西河人,師從神仙,下令砍樹。“意思是吳剛曾經跟著仙人到了天上,但是他犯了壹個錯誤,所以仙人把他送到了月亮上,命令他砍下仙人樹——月桂樹。月桂樹高達500英尺,可以壹起砍。炎帝用這種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壹段記載“欲在月中,自付寒。"
?中秋節的第四個民間故事:拜月,丟辛的故事?
丟辛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司徒王雲的歌。她非常漂亮,看上去非常漂亮。看到東漢被奸臣董卓操縱,在月下焚香祈福,我要為我的主人擔憂了。王允看出董卓將篡東漢,設下連環計。王允賢偷偷把丟西姆的故事許給呂布,把丟西姆的故事獻給明朝的董卓。呂布英雄少年,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幹兒子。兩個人都是好色之徒。從此,丟西姆的故事在他們之間移動,向呂布拋媚眼,回報董卓的魅力。他們兩個被迷住了。
呂布自從聽了董卓的故事,對她丟進家門,心懷不滿。有壹天,呂布帶董卓上朝,在董卓的府邸參觀了《丟西姆的故事》,並邀請馮依婷見面。丟西姆的故事遇到呂布,他假裝哭著說自己被董卓占領了,呂布很生氣。這時,董卓回到辦公室時撞見了他。壹氣之下,抓起呂布的方畫戟就刺。呂布飛走了。此後兩人互相猜忌,王允勸說呂布鏟除董卓。
傳說中誕生了丟西姆的故事,三年時間,當地的桃花杏花開了又雕謝;拜月子夜,丟西姆的故事,嫦娥在月亮裏感到羞恥,急忙鉆入雲端;故事丟西姆的身材挺好看的,耳朵是藍色的,走路的時候楊柳搖曳,安靜的時候更優雅。丟西姆的故事非常精彩。也正是因為這種美,才讓霸氣淩駕於權力之上的董卓和呂布反目成仇,讓動蕩的朝野感受到壹絲平和。
?中秋節民間故事之五:朱元璋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殘酷的統治。愛國人士紛紛揭竿而起,朱元璋率領的各路英雄共同對抗朝廷。但當時朝廷搜查很嚴,起義軍之間互相傳話很不方便。這時,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妙計,讓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字樣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送到全國各地的起義軍手中,通知他們八月十五日夜起義。果然,起義當天,所有起義者壹起響應。不久,起義軍占領了這座城市,起義成功了。
此外,還有壹個傳說,劉伯溫命令部下裝扮成道士在各郡賣符,並說:今年將有大災,想避禍的人可以在八月十五日掛上日月旗,旗就藏在大餅裏。這壹天,全國人民把餡餅切開,掛上藏在裏面的旗子,家家戶戶都飄著太陽和月亮的旗幟。起義聲勢浩大,元人非常震驚。
朱元璋進兵成功,元朝被成功推翻。後來,這面日月旗就是“明”旗。勝利的消息傳到朱元璋耳中,他高興極了,當即下令:每年的這壹天,全體軍民要壹起同樂,對起義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的糕點要作為糕點送給大臣們,取名“月餅”。
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在制作月餅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精細,品種更多,甚至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中秋節的民間故事南北不同,但有壹點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我希望我們能把這些充滿深情和美好祝願的習俗和起源銘記在心,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