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也有大型宴會活動,由先秦時期的慶豐宴發展而來。《荊楚年代年譜》上說:“九月九日,四人聚在壹起野宴。”隋杜公註雲:“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時起,自駐宋以來,未曾變過。”長壽和盛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次,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中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隱晦,但我們還是能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特殊的感情,於是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傳到了城市,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
種族發生
重陽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重陽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只是皇宮裏的壹項活動。
在漢代,慶祝重陽節的習俗逐漸流行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被謀殺,在她之前的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外,嫁給了窮人。賈把重陽的活動帶給了百姓。賈對人說:在宮裏,每年九月初九,要戴山茱萸,吃帳蓬餌,喝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重陽節”的名稱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載:“年至月,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晉代學者陶淵明在《閑散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賞菊飲酒的習俗。
在唐代,重陽節被定為官方節日。從此,朝廷和百姓壹起慶祝重陽節,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活動。
在宋代,重陽節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華》記錄了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外傳》也記載,南宋朝廷“初八重排九卒”,以備次日大娛。
到了明朝,宮裏的太監和嬪妃從初壹就開始壹起吃花糕慶祝。在第九個重陽節,皇帝會親自去萬歲山爬山看勝仗,以此來慶祝他的秋誌。
到了清代,明朝的風俗依然盛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壹些地方將夏歷9月9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和“敬老節”。
2012 12 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