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格達峰頂到平原,在植被和土壤方面,垂直分帶景觀非常明顯。從上到下是冰雪帶-高寒草甸草原-林帶-山地草原-荒漠帶。有相應的冰川沼澤土-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栗鈣土-荒漠石灰土。位於天山博格達峰北麓,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植被垂直分布明顯。野生動物16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棕熊、山羊、黑鸛等25種。藥用植物很多,有貝母、雪蓮、肉蓯蓉等。這是研究沙漠生態系統的理想場所。1987年,中國科學院在這裏建立了沙漠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1990年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博格達山位於烏蘭巴托南圖拉河畔。它是以蒙古國王博格達汗的名字命名的聖山。它是蒙古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在這裏妳可以鳥瞰烏蘭巴托和蜿蜒的圖爾河。山北坡的蘇聯紅軍紀念碑——三坡,記錄了蘇蒙紅色革命的篇章。中國北天山東部博格達山主峰,近東西走向,也是東天山最高峰,海拔5445米。博格達山西部呈以博格達峰為頂點向北凸出的弧形,中部呈以科伊提達班為頂點向南凸出的弧形。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基本分布在弧的西翼,是壹個被華力西褶皺的復背斜。晚古生代形成山地,中生代侵蝕成準平原,晚第三紀、早第四紀喜馬拉雅運動後形成現在的山地面貌。
保護區東南角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向南望去,博峰陡立,25公裏的距離內,海拔上升4000多米,其上冰川極其發育。區內主要河流三工河、水磨溝河、四工河發源於博峰西冰川。由於山勢陡升,保護區南部的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來自北冰洋的濕氣流被阻擋在山麓,氣候潮濕多雨。保護區核心部分位於天山逆溫層,氣溫適中穩定,年平均氣溫2℃。年降水量497.5mm積雪最大厚度為47厘米。上述氣候條件不僅有利於植被的發育和動物的生存,也使天池成為壹個四季宜人的旅遊勝地。保護區從上到下分為四個自然景觀垂直帶:
1,冰川雪帶,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土壤為高山冰川、雪原、凍土和山區巖石原始土壤,植被只有少許高山苔蘚和地衣,動物以高山類群分布;
2.高山亞高山帶,海拔3700-2700米。土壤以山地草甸土為主,植被3700-3200米。是高山地墊植物,3200-2900米是高山草甸,2900-2700米是亞高山草甸。動物是高山物種。
3.山地針葉林帶,分布在海拔2700-1,500米之間。土壤為山地灰褐土和草甸草原土,有茂密的雲杉林和亞高山草甸草原植被,有森林和森林動物類群。
4.低山地帶,海拔低於1500米,地形平緩,氣候幹燥,分布有山地草原土壤和山地草原植被。這個自然保護區有200多種種子植物。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可分為:
1,高山墊狀植被帶,有四蕊梅、叢生球膽草墊狀植被,在巖堆間生長著雪蓮、虎草等植物;
2.高寒草甸帶,以線蒿和苔草為主,混有多種高山-亞高山雜草;
3.亞高山草甸帶,主要類型為天竺葵、金蓮花、苔草組成的五花草甸,種類組成復雜,分布面積大。海拔較高的有高山蓼、馬先蒿、苔草草甸;
4.山地林帶,占據中山帶的廣大面積,淩雪以雲杉為主,下部與山地草甸草原交錯,呈現疏林景觀;
5.在山地草原帶,陰坡以雜草叢、薔薇和忍冬灌木草甸草原為主;陽坡上,蒿屬和苔草屬分布於草甸草原;
6.谷內落葉闊葉林沿沿河谷內河漫灘分布,樹種主要為赤楊和歐美楊。森林以淩雪原始雲杉林為主,廣泛分布在中山帶的陰坡和山谷。中央保護區森林覆蓋面積占41.5% * * * 358公頃,無論是景觀還是生態功能都十分重要。
草地優良飼草約有80種,其中豆科種類品質最好,禾本科種類最多。放牧草地的主要草種是羊茅;割草地的主要類型有乳草、無芒雀麥、燕麥、鵝冠草等。豐富的飼草資源為畜牧業生產和草食野生動物棲息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家保護植物為雪蓮、胡楊、梭梭。經濟植物包括糖、野果、藥用植物、觀賞植物和綠化植物。
胡楊-沙漠的頑強守護神,楊柳科,落葉喬木。葉的形狀各不相同,披針形或線形。葉子表面有壹層霜,可以反射壹部分陽光,減少水分的蒸騰。胡楊非常耐旱,能適應鹽堿地。它是壹個天然的綠洲,也是亞洲沙漠平原上分布最廣的樹種之壹。它的生命力很強,據說胡楊“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衰;經過壹千年的不朽。“正是因為有了那些頑強的守護者,沙漠才能不那麽容易流動。自然保護區內的天山山脈有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代表的哺乳動物有馬鹿、麅子、山羊、野豬、盤羊、棕熊、雪豹、狼、狐貍、猞猁、水獺、紫貂、掃雪犬和雪貂。鳥類中有石雞、斑翅鷓鴣、黑腹雪雞、柳鶯、金錢雀、紅額金翅雀、朱雀等。
國家保護動物有雪豹、山羊、貂、猞猁、盤羊、馬鹿、黑腹雪雞等。其中,馬鹿數量最多。
暗腹雪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雞肉訂單,野雞。又名高山雪雞。體長52-70厘米。下顎和喉部為白色,耳羽為淺棕色。沿著耳羽的頸部有壹條白色條紋,在它和喉部的白色之間有壹條由灰色羽毛組成的窄線條條紋。胸腹部羽毛呈柳葉狀,羽緣深棕色。尾羽背面為棕色,靠近尾端為暗栗色。棲息於海拔約2000-5000米的裸巖、沙漠或半灌木地帶,在雪線附近活動。在非繁殖季節,5只動物成群結隊。成雙成對的繁殖季節。它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瘦果和幼葉為食,偶爾也吃昆蟲和蝸牛。每個巢產10個蛋,為留鳥。
猞猁,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食肉動物,貓科。體長90-130cm,尾長11-24cm,體重18-32kg。它像貓壹樣,四肢長而粗,尾巴短而粗,耳朵末端有直立的毛簇。體背灰棕色,背中線黑褐色,背部兩側及四肢有褐色斑點;上唇是灰色的,眼睛周圍有白邊;耳背、耳緣、耳尾的毛簇都是黑色的;尾巴是黑色的,爪子是白色的。
生活在高大茂密的森林中,在巖石縫隙中築巢。更多的早晚活動;擅長爬樹,跑步,遊泳。它以兔子、松鼠等小型哺乳動物和野雞等大型鳥類為食。每年3-4月交配,妊娠期2個月左右,每個胎兒產2-4個寶寶,哺乳期2個月,壽命可達12-15年。博格達山和它的母體天山壹樣,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人。它最早出現在3億年前造山運動期間的海洋中,直到6萬年至7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才脫穎而出。博格達山主峰在天池南側,其三座山峰並排呈山形。中峰略高,海拔5445米,東峰5287米。從遠處望去,這三座山峰矗立在雪海的遼闊土地上,就像三個巨人在天空中托起太陽。他們勇敢無畏,讓人深受感動。因此,雪海三峰之美,被世人所稱道,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贊嘆,並寫下了大量的贊美詩。長春真人丘處機在《望輪臺東南陰山》詩中稱贊:三峰平行雲冷,壁橫繞溪。清代學者宋伯祿稱贊三峰不倚。《新疆地圖集》的編輯王樹南把三座山峰的雄偉寫得更為生動,說南山伸開雙臂向天,西域昂首向太陽。從這裏,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欣賞三座山峰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