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人們祭竈的日子。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政府舉行祭竈,二十四日普羅大眾,二十五日宅船。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有兩個活動:掃年和祭竈。此外,還有吃竈糖的習俗。有些地方還吃火燒、糖餅、油餅、豆腐湯。
向竈神獻祭
祭竈是中國非常流行的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人們稱這個神為“命主菩薩”或“竈主命”。據說他就是玉帝加封的“九天東廚統領廚宮”,負責管理各家的廚火,被崇拜為壹家之主的保護神。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沒有廚王小生的人也壹樣
有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王奶奶”。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爐,與中國的新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壹周後的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了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神過年後又升天了,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久。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人們講究在祭竈節吃餃子,意思是“看掉餃子的迎風面”。山區多吃餅和蕎面。在晉東南,流行吃炒玉。
按飯的習俗,民間諺語說“二十三,不吃炒的,大年三十倒壹鍋”。人們喜歡用麥芽糖把炒好的玉米粘在壹起,凍成塊,吃起來又脆又甜。
花饃
臘月二十三過後,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拜神和探親。前者莊重,後者絢麗。特別是要做壹座棗山獻給竈神。“壹個饅頭,鄰居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子展示靈巧的大好機會。饅頭是壹種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過後,家家戶戶都會寫春聯。民間講究,神必貼,門必貼,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像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是敬慕祝福之詞。俗神是天地之神。“天恩似海深,地德似山重”;土地神“白玉生於土,黃金生於地”;財神“天上財神,地上財神”;井深蓮“井可通四海,家可通三江”。糧倉、倉房裏的春聯都表達著熱烈的祝賀和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深”;“南山牛如虎,北海馬如龍”;“大羊年年旺,小羊月月增”等等。還有壹些單體對聯,比如每個房間“擡頭見幸福”,門對面“出門見幸福”,火堆上“盛世沖天”,樹上“滿院都是金”,石磨上“根深葉茂”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壹個家庭的門面,格外講究,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吃爐子糖
廚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很黏。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脆脆,有壹種特殊的風味。真正的關東糖,硬到摔不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材料很重很細。味道微酸,中間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糖分芝麻糖和非芝麻糖兩種。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空虛,皮厚不足五分。雖然大小不同,但交易還是按重量計算。大蜜瓜有壹兩斤重,但拿來當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除塵掃屋”。竈臺節結束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樂於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據古籍記載,古代有年終大掃除的習慣。“臘月二十四掃屋帶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賈青·魯》卷十二記載:“臘將失能,宜擇憲書壹掃天,上朝。”
骯臟。或者23、24、27日,俗稱‘塵’。“臘月二十四,把屋子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了壹遍。可見,這壹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冬季註重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解郁黃
按照古老的習俗,竈王爺上天時,玉帝會在臘月二十五親自下凡,調查人間善惡,決定來年的禍福。因此,家家戶戶都向他獻上祝福,稱之為“接玉帝”。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言語中小心翼翼,爭取良好的表現,以贏得玉帝的青睞,為來年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