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當周老板經營自己的茶館時,壹位顧客走進來,告訴那人找老板。當周老板出來迎接他時,他認出了他在監獄裏認識的“朋友”。畢竟,他坐過牢。周老板不想和這些人有任何瓜葛,但出於好意,還是勉強接待了這位“朋友”,於是讓那人煮了壹碗肉粉,請他吃飯,算是把這位朋友送走了。但後來我遇到了麻煩。這個“朋友”每三天就來討粉。壹碗粉雖然不值錢,但是時間長了就很煩了。於是有壹天,周老板想出了壹個辦法,告訴他的哥們做菜要加很多胡椒粉和酸辣醬——酸筍,希望他吃了這種怪味之後,以後能聰明點,不再大吃大喝,可是麻煩來了。吃了這碗“抓人粉”,很滿意,說比貴州酸辣粉好吃。我怪老板沒拿出這麽好吃的粉,把周老板笑哭了。那人接著問周老板是什麽粉,周老板還是想抓人,但又不好說清楚。我以為監獄裏認識的壹個朋友自然叫“粉給獄友”最合適,但又不敢說清楚,就讓那人用廣西普通話說。那人感激不盡,經常來吃這種“獄友粉”。周老板實在想不出什麽辦法得罪這個“獄友”,只好讓他天天白吃粉。
幾個月後,這個人突然消失了。多年以後,1930年代,周老板的茶館有了壹定的業績,擴大了規模,繼續做自己的生意。但是突然有壹天,壹個穿著軍裝的軍官走進茶館,告訴那個人他想見老板。周老板出來接待的時候,看了半天,想不起來在哪見過。軍官笑著說,他就是十幾年前天天來吃飯的“獄友”。他告訴老板,十幾年前他在南寧流浪,是老板每天用壹碗粉養活他,後來他去了。他告訴周老板,他知道當時周老板說的“獄友”是什麽意思,但為了生存,他別無選擇,只能厚著臉皮吃。警官拿出壹筆錢感謝老板周對“獄友粉”的好意,想再吃壹碗“獄友粉”。周老板沒想到今天就來了,於是感謝警官,特意讓服務員做了壹碗“獄友粉”,並告訴警官這是真正的“老朋友”而不是“獄友”,而且警官每次回南寧都會去周老板的茶館吃好吃的。許多人來到這裏。雖然壹開始這種“朋友粉”不太合南寧人的口味,但是越吃越有味道,尤其是冬天,真的可以驅寒。
1940抗戰時期,南寧淪陷後,周老板的茶館關門了,他躲在家鄉貴港。1945抗戰結束後,他回到南寧,重新開了壹家小茶館,重新賣“朋友粉”。他壹直在打聽那個軍官的消息,但都沒有結果。後來軍官的部隊回到南寧後,從軍官的老部下口中得知,軍官已經在昆侖關之戰中壯烈犧牲。周老板知道後大悲,趕到昆侖關戰役五軍陣亡將士陵園(墓在文革中全毀,後重建),做了壹碗故人粉放在軍官面前,放聲大哭。
這位軍官原姓方,貴州獨山人。他是桂系中為數不多的大陸人。他死在了國家軍隊裏。
犧牲時是國軍上校(可能後來被封)。另外,也有人說這個“老朋友”不是在昆侖關戰役中犧牲的,而是在桂南戰役中犧牲的(昆侖關戰役只是桂南戰役的壹部分)。
從此,老友粉在南寧流傳開來。解放後,由於周老板是“剝削階級”,茶館被國家沒收後,家人回到貴港老家,再也不提老友粉。那時候貴港人很少吃酸辣,他也不再做老友粉了。上世紀60年代,周老板在老家去世。解放後很長壹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人做老友粉。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被打破,允許民營經濟發展。壹些吃過老友粉的老南寧人重新拾起了制作老友粉的傳統,開始按照自己以前的口味和用料制作老友粉。壹些私人老友粉店出現,老友粉回歸南寧市民生活。目前南寧幾家著名的老友粉店的創始人中,就有壹些老南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