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套小書,是楊在我病愈時寄給我看的。題目是《廣州西關谷子》。我不熟悉廣州,更不用說粵語。乍壹看,不知道說什麽好。稍微瀏覽了壹下,才知道西關是廣州的壹個地名,指的是舊時廣州的西門和太平門外的壹個地方。北接劉樺湖,南接珠江白天鵝塘,西接大灘外,東臨舊城墻(現人民路),面積約相當於現在的荔灣區。在這個地方,在過去,城墻是壹個繁華的商業區,從(廣州人寫為“福”)到到石浦。在南方,它是十三行和沙面與外國相遇的碼頭。西部有荔枝灣、攀西等名勝古跡。許多羊城富人的私家花園和別墅都建在這裏。在北部和中部,有很多地方可以種菜、種花和養魚,這是壹種非常鄉村的生活方式。這是廣州保存民俗最豐富、地方特色最鮮明的地方,“西關”幾乎成了老廣州的代表。
至於谷子,我覺得是指喜歡“聊過去”的人。這本書講的是1911年推翻皇帝後大躍進之前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兩代人之前發生的事情。應該說並沒有那麽古老。但是,現在的少男少女,不說話大概也不會知道;就連我這個六十多歲的人,也因為不怎麽到處跑,很無知,什麽都不懂。有人願意談,自然很歡迎。
這套書由四本書組成,是梁達編的。作家文筆不佳,但以上四個方面記載的“古風”相當可觀。比如七十二行中的“街上賣”壹節,介紹了賣白橄欖、賣雞橄欖、賣酒杯、賣蛤蜊、賣粉娃娃的五行。現在除了賣蛤蜊,恐怕都沒了。賣白橄欖的叫賣雲:
沙蘭標,茶窖貨。
壹分錢買兩個。
不是好吃,是搞笑。
菜很甜很甜,而且沒有渣!
吃過美食後,
如果妳不來,妳就把它賣了!
素雲茶窖是指產於廣州郊區茶窖鄉的白橄欖,綠皮上有黑色的砂點,據說口感最好。書中有詳細描述,賣橄欖的人“通常肩上扛兩根蘆葦,底下鋪綠芭蕉葉,上面堆白橄欖,時不時在白橄欖上灑水保鮮”。這些都是我這個湖南人沒見過的。
特別有趣的是他們賣雞橄欖:
他們用竹子和紙做了壹只五顏六色的公雞,大小取決於我的身材,腹部是空的;然後把自己放進去,用肩帶把七彩雞提起來。像雞壹樣走路也是可以的。賣的橄欖有甜的,鹹的,辣的。甜橄欖、鹹橄欖、辣橄欖都放在雞腔裏。壹分錢買兩個,口味可選。
他賣的時候先用大笛子(嗩吶)吹壹聲雞鳴再喊。有了五顏六色的小雞和大大的笛子,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我挺好吃的,所以看的最多的是風味奇聞。看完之後,我不僅壹個個知道了船粥、水煮蝦、雞蛋糕、王老吉涼茶的來歷,還從沒聽說過,增加了壹些人文知識。比如“南乳肉”不是肉,是炒花生。“取花生肉,用南乳(腐乳)醬浸泡壹晚,使其入味,然後風幹;然後拿壹個大鐵鍋,裝滿大黃沙,用花生炒,就可以上街賣胸脯肉了。再比如“瓦盆飯”,“禮盆飯”就是壹種蝸牛(產於珠三角壹條小溪的小螃蟹)的卵,放在米飯裏,用瓦(鍋)烤。還有“李雲黃布蛋”、“李雲紅燒鮮筍(茭白)”、“李雲紅燒冬菇”等西關名菜,都是用李雲子做的,據說現在已經絕跡了。
第四本書介紹了過去西關的六十九種兒童遊戲,大部分都配有歌謠,也有壹些是根據民間故事和傳說改編的,我也很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不必說大話而不失童心,但我們當了公公也不應該忘記自己是孫子的時候。更何況,兒戲童謠(當然必須是真的童謠,不是新教材)才是民間風俗習慣的根源。想要了解和研究普通城鄉人的生活,往往要從這個入手。例如,歌曲“點蟲”是這樣唱的:
點蟲子,蟲子飛。
飛到荔枝基地(種荔枝的園子)。
荔枝熟了,滿屋摘。
滿屋紅色,伴著壹只蚊子公(寶寶)。
這明明是廣東本地的歌,放《猜得重》的時候唱的:
這是壹把沈重的剪刀,壹個沈重的袋子,
壹個糯米叉燒包。
老鼠不吃口香糖,
吃豆沙包子。
雖然也有廣東色彩,但是是“沈、剪、裹”,也就是長沙小孩玩的“銅錘、剪刀、布”,60多年前我也玩過。可見各地的兒童遊戲還是有相似之處的,這也很有意思。
從原文來看,書中有壹些錯誤。例如,薩其瑪最初是滿文,見夫差·敦沖的《燕京年間》(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這種滿族甜品是民國以後才傳遍全國的。書中說西關壹個有賣點的老人被壹個騎馬的軍官虐待。為了泄憤,他以“殺他馬”為名,作為點心。但這種錯誤也是壹種詞的變化現象,尤其是如果只是作為民間故事來聽,和其他故事沒什麽區別。如果在這種地方試圖用壹根橡皮柱去理解別人,難免會被愚蠢的人嘲笑。
總之,我很喜歡這樣的書。談天下國事固然好,但只談西關的雞、橄欖、粉紅娃娃也不錯。俗話說,聖賢知大,不知小,所以聖賢要讓別人去做。
(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