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除了母乳,沒有壹種天然食物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因此,人們被鼓勵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最好每天吃20種以上的食物。這些食物通常分為以下五類:
1,谷類和薯類:谷類包括大米、面粉和雜糧,薯類包括土豆、紅薯和木薯,主要提供糖、蛋白質、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
每人(指健康成年人,下同)每天應提供至少三個品種的五谷雜糧,攝入量為300-500克,並註意粗糧的供應。
2.動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魚、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和b。
動物性食物的比例不能太低,每人每天應攝入畜禽肉50-100g,魚蝦50g,雞蛋25-50g,奶及其制品100g。每人每周最好攝入50克左右的動物內臟,尤其是肝臟。
3.豆類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和其他幹豆類,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
豆類是植物性食物中唯壹可以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的優質蛋白質來源。每人每天應攝入50克豆類及其制品。
4.蔬菜水果:包括新鮮豆類、根莖類、葉類蔬菜、茄果類等。,主要提供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
每人每天應攝入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每周應攝入菌藻類食物50克以上,硬果類食物200克以上。
5.純熱能食品:包括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精,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也是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的來源。
每人每天應攝入25克油脂,主要是植物油,嚴格控制動物脂肪的病媒攝入。
除了嬰幼兒,成年人壹日三餐都是合理的。壹般混合食物會在胃裏停留4-5個小時,所以兩餐之間的間隔應該是4-6個小時。
壹般早餐占全天總熱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
早餐要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註重提高質量。除了食物,還要搭配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花生、豆腐幹、牛奶、豆漿等。
午餐要營養均衡,比例略高。蛋白質、脂肪類食物可以多壹點,以新鮮蔬菜為主。
晚餐應該是均衡清淡的壹餐。熱能不能太高,少吃肉類和油膩食物。應該有適量的糧食、豆制品、少量的動物性食物和豐富的新鮮蔬菜。
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對人的食欲和營養需求也有很多影響。比如春天容易出現“春困”,要特別註意維生素的攝入;夏天出汗多,容易丟失較多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應註意補缺;秋季氣候宜人,人的食欲大增,應避免攝入過多的食物;冬天天氣寒冷,消耗大量熱能,要多供應富含熱量的動物性食物,註意維生素c的分配。
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和產品都不壹樣,所以人們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食物資源。比如牧區牛奶資源豐富,可以適當增加牛奶的攝入量,漁區可以適當增加魚類等水產品的攝入量,農村山區可以利用羊奶、花生、瓜子、核桃、榛子等資源。在壹定的限制性條件下,可以暫時用豆類代替奶和肉,也可以用雞蛋代替魚和肉。必要時,幹果也可用來代替肉類、魚類和牛奶等動物性食物。
就餐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勞動強度和身體生理狀況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的營養需求和食物選擇。比如肥胖者和瘦人對食量和油脂的需求正好相反。成年人、孕婦、嬰兒、兒童、老人,以及特殊的專業人士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對食物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食客的飲食習慣、口味偏好、文化品味、飲食禁忌等。也是影響飲食選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