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礦化破碎帶圈定的礦體主要礦物成分大體相似,但礦體的結構特征和礦物成分有許多差異。這種差異取決於成礦過程中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
根據礦石的礦物組合和結構特征,薩瓦亞爾頓金礦產出的礦石可分為以下基本類型。
壹.金-毒砂-黃鐵礦-應時建築礦石
該建造礦石是礦床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礦石類型,分布廣泛,可見於不同的礦化破碎帶中。
根據其結構特征,這類礦石可分為塊狀礦石、條帶狀礦石、細脈浸染狀礦石、角礫巖礦石和揉皺構造礦石。
1.塊狀礦
主要由毒砂和黃鐵礦組成,約占礦石中金屬礦物總量的90%,以黃鐵礦為主。毒砂以點狀、塊狀或不規則狀與黃鐵礦共生,還含有少量其他金屬礦物和應時。這種礦石含金量高,壹般能達到工業級。有些礦體含金量可達(10 ~ 13) × 10-6,如2號礦帶的金礦體。在這種礦石中,通常可以看到微小的金礦物。
2.帶狀構造礦石
該類礦石中的主要礦物有毒砂、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等。,分布在區域中。最常見的是毒砂集合體和黃鐵礦集合體呈條帶狀產出,寬度為幾毫米至1 cm。黃鐵礦和毒砂約占總礦物的80%,非金屬礦物主要是應時。另壹條帶狀構造更復雜,由黃鐵礦、毒砂、磁黃鐵礦和黃銅礦組成。單脈沖大,寬度15 ~ 20 cm,很有特色。外圍帶由黃鐵礦和毒砂組成,中間帶由磁黃鐵礦和少量黃鐵礦組成,中心帶由黃銅礦-黃鐵礦-應時組成,如圖II-5所示。
除上述主要金屬礦物外,在條帶狀構造礦石中還發現了十多種其他金屬礦物,其中以天然鉍、輝鉍礦、黃銅礦、輝鉍礦、方鈷礦、輝銻礦、黝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較為常見。這類礦石中還常見微銀金礦和自然金。礦石含金量較好,最高金品位為19×10-6。
3.浸染狀礦石和細脈浸染狀礦石
這種礦石是礦床中最重要的礦石類型,在所有礦帶中均可廣泛見到。它主要由黃鐵礦、毒砂或含黃鐵礦、毒砂和應時浸染或形成脈狀。壹些礦石有較多的應時細脈,而另壹些則較少。與毒砂和黃鐵礦伴生的其他金屬礦物有黃銅礦、磁黃鐵礦、輝銻礦和脆硫銻鉛礦。在這類礦石中,金屬礦物的比例較低,壹般不超過10%。這類礦石中也可發現明金,含金量中等,壹般為(1 ~ 3) × 10-6,最高可達10×10-6左右。板塊ⅱ-6,即細脈浸染狀礦石。
4.網狀結構礦石
這種構造礦也是礦區的主要礦石類型之壹。其主要特征是以黃鐵礦為主的細脈或網脈縱橫交錯,貫穿巖石,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也高於細脈浸染狀礦石,約占20% ~ 30%。有些含礦石英脈很少,所以礦石中往往保留了原巖(黑色板巖)的基本特征。該類礦石金品位中等,壹般為(2 ~ 5) × 10-6。
5.碎塊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礦石
具有這種結構的礦石表明,沿礦層分布的含有金屬礦物(如黃鐵礦和應時細脈)的條紋在礦石形成期間和之後發生彎曲和褶皺,形成褶皺結構(插圖II-7)。當礦石在強應力區斷裂時,礦石產於角礫巖結構中。無論是近地表還是300米深處,都可以看到這種構造礦。
6.層狀構造礦石
這種礦石的特征是細粒和細粒黃鐵礦條紋平行於砂和板巖的層理面分布。黃鐵礦紋層與砂板地層同步褶皺,後被含黃鐵礦的應時細脈切割。這類礦石是沈積-成巖期的產物,含金量低。壹般含金量在10-8 ~ 10-7之間,不構成工業價值,僅具有遺傳學意義。條紋狀構造如圖II-8所示。
二。金-黃鐵礦-輝銻礦-應時建築礦
這種構造礦也是礦床的主要礦石類型之壹,多分布在ⅰ、ⅱ、ⅳ等礦化破碎帶的礦體中。
從結構特征上看,該類礦石屬於細脈浸染型構造礦。礦石主要由含黃鐵礦和輝銻礦的應時細脈、脆硫銻鉛礦或應時-菱鐵礦細脈組成。脈沖長度為幾厘米到幾十厘米,脈沖寬度壹般在毫米級。很少見到厚度超過1cm的。除黃鐵礦、輝銻礦和脆硫銻鉛礦外,礦脈中還可見少量針狀毒砂和賤金屬硫化物礦物,但金屬礦物總量相對較少,壹般不到5%。這類礦石與圍巖之間往往沒有明顯的界線,多為過渡性質。礦石和非礦石只能通過化學分析結果來區分。事實上,在礦山附近的圍巖中也可以看到稀有的細脈和金屬礦物的浸染體。
在這類礦石的某些地區,由於輝銻礦和脆硫銻鉛礦的量大於黃鐵礦,礦石中Au和Sb的含量往往可以同時達到工業品位,甚至可以圈定出壹個獨立的銻礦體。如在礦化破碎帶ⅳ的CM-27平硐中,銻含量(缺口樣)平均可達5.44%,可圈定獨立的銻礦體。
該類礦石金品位不高,壹般為(1 ~ 3) × 10-6,個別金品位為6.01×10-6。在毒砂含量增加的礦石中,金含量也趨於增加,這顯然與毒砂是壹種含金礦物有關。但肉眼和顯微鏡很難在這類礦石中看到亮金,金多以隱形金的形式存在。
三。無金硫化物應時菱鐵礦建築礦
這種礦石的主要礦物是應時和菱鐵礦,呈細脈狀或塊狀。葉脈通常有幾毫米到5厘米厚,最厚的可達20厘米以上。礦脈中應時和菱鐵礦的含量幾乎相同,也有應時多於菱鐵礦的情況。相反,也可以看出菱鐵礦的數量多於應時。礦物晶體尺寸較大,菱鐵礦解理清晰,呈淺黃色至棕黃色,與應時交替切割產生,菱鐵礦結晶稍晚於應時。在某些區域,可以看出這兩種結構是“準字面的”(圖5.9)。壹般在應時-菱鐵礦礦脈中只發現黃鐵礦,晶體大,形態完整。迄今為止,在這類礦石中見到的最大黃鐵礦晶體為(8×8×6)cm,成為巨晶。然而,大多數黃鐵礦的粒度為毫米級聚集體團塊或單晶分散分布;在應時,沿著菱鐵礦的解理或裂縫也發現了黃鐵礦形成細脈。除黃鐵礦外,壹般無其他金屬礦物,貧硫化物。這種礦石分布廣泛,但金含量低。壹般其金含量只能達到或低於截止品位。到目前為止,裏面沒有富礦,也沒有亮金。
四。金銻應時建築礦
該組礦石多產於礦化破碎帶ⅱ和ⅳ中。這種組合礦最早發現於2號礦化破碎帶壹側,沿層間破碎帶產出,長幾十米,厚幾厘米至幾十厘米。壹般沿層理呈串珠狀延伸,可視為層理脈。90%以上的礦脈為銻礦,含少量應時,塊狀構造。在野外,因其晶體呈針狀、板狀,硬度較低,很容易識別。具有這種巨大結構的銻礦。x射線粉晶分析表明,主要礦物成分為脆硫銻鉛礦,其次為輝銻礦。
圖5.9應時與菱鐵礦的關系示意圖(1:2)
1—應時;2-菱鐵礦
在這類礦石組合中,雖然其他金屬硫化物少見,且未發現獨立的金礦物,但經化學分析普遍含金,最高金含量為4.06× 10-6(樣品S ⅳ-97-22)。然而,這種礦石的數量有限。雖然ⅱ區和ⅳ區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組合的礦脈,但它們的規模很小,只能與其他類型的礦石壹起開發利用。
動詞 (verb的縮寫)金-褐鐵礦-應時建築礦石
該組礦石為次生氧化礦石,分布於各礦化破碎帶的地表及地表附近。氧化礦床的厚度因地形而異,厚的超過20米,最薄的只有幾米。這類礦石按其特性可分為蜂窩狀礦石、土狀礦石和碎塊狀礦石。
1.蜂窩狀礦石
壹般來說,它是由含應時較多的原生礦石氧化而成。原生應時細脈中的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被氧化浸出,部分被浸出,留下孔洞,形成蜂窩狀。蜂窩狀孔洞內充滿堆積的針鐵礦、鋰雲母和粘土礦物,偶見黃鐵礦殘留。這種氧化礦石雖然含金,但壹般品位不高。
2.泥土礦石
由含金粘土礦物、針鐵礦和鋰雲母組成的土狀堆積物呈棕黃色和棕紅色。前者氧化鐵主要是針鐵礦,後者氧化鐵主要是赤鐵礦。土狀堆積體含10% ~ 20%原生礦石碎塊或碎片,偶見孔雀石和藍銅礦團塊。這類土壤礦床含金,壹般在10×10-6以上。最富金區含金量高達27.0×10-6,是礦區最富的金礦。這可能與粘土礦物對Au的強吸附作用有關。
3.碎(塊)礦石
這類礦石在薩瓦亞爾頓礦床的氧化帶中占很大比例,是由原生礦石的碎塊、碎塊和粘土礦物混合堆積而成。主要是應時、菱鐵礦和礦化碳質千枚巖和粉砂巖碎屑礦床。粘土含量不超過20%。在這種堆積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針鐵礦、鋰雲母、鋰雲母和硫。金礦物和其他金屬礦物可以從人造重砂樣品中分離出來。該礦床的含金量壹般為(1 ~ 3) × 10-6,最高可達5×10-6以上。它已成為該地區堆浸黃金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