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的習俗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遊鑼鼓、遊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所有這些活動,有壹個***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習俗簡介1、祭竈
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竈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竈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2、貼春聯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年夜飯
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壹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壹頓晚餐。
4、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5、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壹。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6、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