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香肉主料:帶毛五花豬肉1公斤,腌雪裏紅梗50克。 調料:植物油1公斤(實耗約100克),料酒20克,白糖150克,鹽50克,醬油20克,蔥20克,姜20克,大料2枚。 制作:(1) 將肉在火上烤黃,放在溫水中泡軟,刮去黃焦皮及臟物,擦幹。而後在皮上劃成虎紋花刀,再以清水洗凈待用。 (2) 把姜拍疏,蔥切3厘米長段。把腌雪裏紅梗除去根梢,切成2厘米長段以後,用涼水洗凈,稍幹後用油炸焦待用。 (3) 在鍋裏放些清水,旺火燒開後,加入醬油、料酒、大料、白糖、蔥、姜、鹽,再放肉(皮朝上)。待湯燒開以後,撇去浮沫,有文火煨至3~4成熟時,把肉翻過去再繼續煨,當肉煨到8~9成熟時,撈出來把肉皮朝下,放在碗內,把湯汁倒在肉上,再加上待用的雪裏紅梗,上屜用旺火再蒸15~20分鐘。而後皮朝上扣入盤裏,把湯汁澆入炒勺中待濃後,澆在肉上即成。 芙蓉鯽魚 基本特點 1、鯽魚是壹種小型廣適應魚類,除青藏高原外,廣布於全國各水系水體中,喜棲在水草叢生的淺水河灣湖泊中。在不同的地區生長速度不同,長江中下遊的鯽魚,壹般在250克左右,大的可達1250克。鯽魚四季皆產,以春、冬兩季肉質最佳。 2、 洞庭湖區盛產荷包鯽魚,肥胖豐腴,形似荷包,質地細嫩,甜潤鮮美,是魚類中的上品。此菜即以荷包鯽魚為主料,配以蛋清同蒸,味道鮮嫩,落口即溶,是湖南傳統名菜。 基本材料 鮮鯽魚2尾……750克 胡椒粉……0.5克 雞蛋清……5個 蔥……25克 熟瘦火腿…………15克 姜……15克 紹酒…………50克 雞清湯……250克 精鹽……5克 雞油……15克 味精……2克 制作方法:1、鯽魚去鱗、鰓、內臟,洗凈,斜切下鯽魚的頭和尾,同魚身壹起裝入盤中,加紹酒和拍破的蔥姜,上籠蒸10分鐘取出,頭尾和原湯不動,用小刀剔下魚肉。 2、將蛋清打散後,放入魚肉、雞湯、魚肉原湯,加入精鹽、味精、胡椒粉攪勻,將壹半裝入湯碗,上籠蒸至半熟取出,另壹半倒在上面,上籠蒸熟,即為芙蓉鯽魚,同時把魚頭、魚尾蒸熟。 3、將芙蓉鯽魚和魚頭魚尾取出,頭、尾分別擺放芙蓉鯽魚兩頭,拼成魚形,撒上火腿末、蔥花,淋入雞油即成。 註意:鯽魚不可久蒸,以10分鐘為度,蒸的時間過長,肉死刺軟,不易分離,鮮味盡失 東安子雞 基本特點 1、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它始於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裏,有壹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裏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基本材料 嫩母雞1只 姜25克 幹紅辣椒10克 清湯100克 黃醋50克 濕澱粉25克 紹酒25克 味精1克 蔥25克 熟豬油100克 香油2.5克 制作方法1、先宰殺母雞,撥除雞毛,用幹稻草火焚凈細小絨毛,在雞的食袋旁切口,拉出食袋,在雞的肛門切4.5厘米口,掏出內臟,清洗幹凈。 2、將凈雞放入湯鍋內煮約8至10分鐘,達七成熟撈出,剁去頭、頸、腳爪作它用。 3、用粗細骨全部剔除,把雞胸、雞腿分開,順肉紋切成5厘米長、1厘米寬的長條。 4、姜去皮,洗凈,片切成4厘米長、1.5厘米粗的細絲,紅幹辣椒切絲後,切細末。花椒去籽,拍碎剁細末,蔥白切3.3厘米段。 5、炒鍋置旺火,放入熟豬油,八成熱下入雞條、姜絲、幹辣椒末煸炒,出香味和紅油,再放醋、紹酒、精鹽、花椒末、清湯,大火燒開,小火燜2至3分鐘,至湯汁快幹時,放入蔥段、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改大火,翻勺幾下,淋入芝麻油,郵鍋裝盤即成。 註意: 1、東安縣蘆洪市出生的雞,雞腿小,胸大而肥。選用生長期1年以內的子雞最好。 2、煮雞的時間不宜過長,以腿部能插進筷子撥出無血水為準。 3、雞從脊背壹開兩半再去骨,去骨時先去身骨再去腿骨,刀壹定緊貼骨頭進刀,註意保持雞形完整。 4、勾芡要少而勻,原料抱汁即可。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