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從“參與感”看小米的粉絲經濟

從“參與感”看小米的粉絲經濟

兩天時間,我看了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參與感》。通過創始人的第壹視角,近距離了解小米。

這本書出版於2015。現在已經兩年了,媒體對小米的評價也發生了變化,開始懷疑小米營銷模式的可用性。結合現在的情況,讀這本書,可以看到小米業務發展的邏輯,以及後續的變化。

1

這本書的主題是“參與”。看到書名,我以為整篇都是關於參與和營銷的。全書共6章,每壹章都相對獨立,參與感並不貫穿所有章節。

其中主線是:參與-產品-新媒體,其余三篇作為補充,談談小米的營銷手法和思路。時間不多的朋友可以看看前三條。

我對參與的理解是:做好“產品”+“營銷”,也就是粉絲經濟。

以上是書中插圖,雷軍七字公式。全書涵蓋以上部分,我的感受遠不止參與。

我對書的理解是讓產品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為導向,如下圖。

壹邊是產品,壹邊是用戶。小米依托互聯網,社交媒體建立與用戶的溝通渠道。用戶購買和使用產品,小米提供服務,從而建立起產品和用戶的關系。品牌是小米對自己產品的定位,為哪些用戶提供產品?他們的需求是什麽?為他們提供什麽樣的服務。

上面對應的是:產品-產品,渠道-新媒體,品牌(定位)-品牌,服務(用戶關系)-服務。設計是產品的壹部分,設計是產品豐富的壹部分。最後,重點提煉,也就是參與文章。

從產品構思到交付給用戶,這個中間產品需要經過很多重要的流程。小米的創新之處在於:

打開重要的鏈接。打通產品設計、營銷活動等環節,讓用戶參與進來,幫助完善和傳播產品。從而加快產品從公司到用戶到達速度。

快速叠代。傳統手機系統的叠代速度是半年或者壹年,小米每周都會叠代優化,這也是保證用戶參與度的前提。

從產品層面來說,雷軍的七字公式就像道家壹樣,比較抽象,告訴妳互聯網的戰鬥規則。“參與感”的三三原則是技巧,比較具體,教妳在產品營銷中怎麽做。

2

書中的壹些觀點摘錄如下:

“爆款”產品策略。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要考慮做某個品類的第壹。資源的分散會使參與感難以擴大,通過聚焦形成規模效應。

社交媒體路線。小米是第壹個專註於互聯網用戶的品牌,其營銷渠道也在不斷嘗試和拓展:論壇-微博-QQ空間-微信。論壇率先建立核心用戶,沈澱老用戶;微博、QQ空間主要用於口碑傳播;微信主要用於客服。在營銷上,小米做到了。用戶在哪裏,我們就在哪裏。

口碑。七字決策中,“口碑”處於中心,產品的“專註”、“極致”、“快”都指向它。雷軍在采訪中以海底撈為例,口碑超預期。超出預期太難了。在這件事情上,多年來大家對蘋果都無動於衷,但這並不影響它壹直賣得很好。

有些產品不錯,傳播壹般,口碑也不錯。有壹般的產品,好溝通,好口碑。口碑就是產品+傳播。產品是前面1,營銷是後面0。

設計。設計是產品的壹部分,包含設計,服務於產品。好用>好看。如果妳先用,會很好看。

活動產品化。將活動的整個過程視為壹個產品,過程相當於產品的功能或模塊,過程不斷優化和改進。比如通過策劃讓購買活動成為話題,為產品引入流量,讓原本單向的購買行為變成了壹個非常具有參與性的互動活動。

產品動員。運用運營思維,將活動環節植入到產品的功能中。比如MIUI的每周設計公告都有視頻教程,用戶看完視頻可以引導到論壇。系統升級重啟後,還會引導用戶到微博炫耀,分享最新版本的體驗。

讓用戶激勵團隊。建立壹個平臺,讓整個團隊進來,直接面對用戶。壹線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面對用戶,從而把握用戶需要什麽。開發團隊面對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數據報表,用戶面對的不再是單調的更新日誌。

定位。用戶在做選擇的時候,會先選擇品類,再選擇品牌。小米做所有產品,都會首先考慮品類邏輯。做手機的時候,創造壹個新的品類:互聯網手機。做電視也在創造壹個新的品類:年輕人的第壹臺電視。

品牌調性。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調性。很多公司在品牌傳播上犯兩個錯誤:講“我是誰”不講真話,搞清高概念。如果不了解“我是誰”,搞跨品牌合作,所謂的明星戰略都是空談。

忠誠。互聯網產品強調工具價值,很難建立忠誠度。粉絲文化就是看妳的品牌有多少忠實用戶。小米做的是忠誠度,然後是口碑,然後是人氣。

引爆線下參與感。做“爆米花”線下活動,讓用戶全程參與。官方每年組織幾十次會議,用戶自發組織500多次同城會議。用戶在論壇投票決定在哪個城市舉辦,以及有多少用戶參與演出。

和用戶交朋友。開放做產品和服務的運營流程,讓用戶參與進來。和用戶做朋友就是和用戶玩,沒有正式的用戶調查,也沒有高層發布。

小米帶來的是思維框架和方式的沖擊。以前大家都是按照傳統套路玩,新時代來了。突然有人不按套路出牌,還做的很好。他們不禁覺得有這麽壹個遊戲。

早期的手機市場混亂不堪,而現在的幸存者都是行家裏手,競爭已經到了白熾化的程度。小米早期堅持盡量少打廣告,不打廣告,不找明星打廣告。現在線下店也開始了,線下也投了,代言的明星也換了好幾次。面對市場的變化,小米也積極做出了改變,反應迅速。

小米的營銷方式也是大量試錯出來的。如果妳試著快速犯錯,妳就能快速改正。

小米產品的核心基礎是性價比。劉德在接受王自如采訪時提到,性價比是小米產品的基礎,這壹點不會改變。

看到別人寫的,也要看到自己沒寫的。什麽能為我所用,什麽不能為我所用,雖然說的很好。如果不適用,但能激勵我,也是有意義的。

小米的營銷雖然好,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抄作業肯定不可行。小米從創業開始,就壹直在為資源和資金發愁。那些只做純軟件的產品不壹定好玩,就算做硬件也不壹定管用。手機可玩性強,能吸引用戶參與設計。其他產品能不能做到這壹點,另當別論。

從產品的屬性出發,找到自己的優勢,全面打通從產品到用戶的通道。從產品設計到用戶手中,需要經過哪些商業活動,並與產品合作?在活動的每個環節,有哪些改進?我們可以讓用戶參與進來,了解他們的喜好,和他們交朋友,做出他們想要的產品。

另壹方面,我可以做哪些改變來改進我的產品?不是說需求的時候,腦子裏說的是以用戶為中心,嘴裏說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更何況,在從產品到用戶的路上,是否在持續創造價值?這也是“參與感”的啟發。

另壹個:

很多人會好奇。小米作為壹家手機公司,為什麽要做這麽多周邊產品?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在接受王自如采訪時解釋了這壹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