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有哪些好看的面塑?

有哪些好看的面塑?

面塑,俗稱“和面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綿人”、“綿陽”、“花墨”等。它以糯米粉為原料,混合不同顏色的顏料和防腐劑,然後用手指和簡單的工具——刀、小箅子、竹針等。,塑造生動形象,主要出現在結婚禮物、喪葬祭品、生日、饋贈親友、祈禱和祭奠等場合。這是壹種源於民間的傳統工藝。

據文獻記載,漢代就有面塑的記載。現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塑、男俑和小豬。到了明清時期,面塑技術已經相當完善,“揉面”成為面塑師謀生的最主要手段。光緒年間,天津出現了“面條張曼”。他的揉面技藝深厚,可惜晚年失傳。

現代著名的面塑藝術家有湯子博、曹以策和郎紹安。湯子博的作品栩栩如生,曹壹策的臉精致優雅,郎紹安的臉色彩豐富。故宮博物院現在收藏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扮演的壹些面人,這些面人是由三個著名的面人湯子博創作的,現在仍然色彩鮮艷。

就揉捏風格而言,黃河流域造型誇張生動,色彩鮮艷大方,風格粗獷、簡潔,富有高雅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長江流域細致、美麗、精致。面塑藝術的特證是“壹印兩捏三嵌四卷”(泥塑的臺階),還有“文之胸,武之腹,老人之背,美女之腰”。

根據它們的功能,面塑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專門用來收藏的面塑,壹般用精粉、糯米粉、鹽、防腐劑、香油制作而成。另壹種是食用面塑,由粉狀面粉和生面粉制成。

山西福娃

山西有個民俗,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喜慶的日子,都要做面塑慶祝。這些面塑大多是農村和城鎮的家庭主婦制作的。

尤其是在農歷七月十五的“中秋節”,幾乎家家戶戶都以面粉為原料,通過揉面、造型、籠蒸、上色,制作出人物、動物、花卉、羽毛、瓜果等各種面塑。這些面塑大多誇張、簡潔、樸素,具有明顯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然後它繼續向城市前進。發展到非食用防腐、防裂、易儲存的特點。用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制作出精美、生動、有故事、有文化、純觀賞性的面塑藝術。山西面人主要分為霍州面人、忻州面塑面人和江州面人。

霍州面人被當地人稱為“羊肉泡饃”。羊是吉祥的。每當節日來臨,技術嫻熟的農婦會根據當地習俗捏出小貓、小狗、老虎、鴨子、魚、青蛙、葡萄、“佛手”、“滿堂紅”、“巧夫巧母”等面塑,以示萬事如意、長壽、富貴、和諧、友誼。霍州面人造型簡單,裝飾很少,通常只用紅點上色。

忻州面塑在忻州地區很受歡迎。春節期間,有必要蒸供品來祭拜上帝。節前將面團揉成各種形狀的供品,如“佛手”、石榴、蓮花、桃、菊花、馬蹄等,壹般稱為“花包子”。忻州小籠包,中間常夾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有營養和調味,很受歡迎。當地還有壹個很大的祭品叫“棗山”。這種棗山由壹個等腰三角形卷制紅棗組成,邊角頂端常模壓壹層如意圖案,其上加三到五個面塑“小元寶”,同時模壓壹個咬“銅錢”的“乾隆”。棗山蒸熟後可帶色,成為壹道亮麗的民間藝術..

江州花饃,色彩艷麗,造型誇張,最為著名。

山東菏澤面塑

山東菏澤面塑是北方面塑的代表,木裏莊是菏澤面塑的發源地。面塑作為木裏壯族人賴以生存和養家糊口的手藝,代代相傳。菏澤面塑的主要類型有:“獻花”面塑,多為畜禽、桃、梨、瓜果、胖娃娃、壽星等。,以粗糙的揉捏手法,簡約的風格,簡單的色彩,強烈的對比;單人面塑,多為儒雅官員、風流仕女、武將俠士、天真爛漫的孩童等。,做工精致,色彩復雜;有聲面塑和動感面塑多為兒童玩具;盒裝組裝:在壹個禮盒中,塑造幾個人物形象,表達壹個故事,是壹種高檔的工藝品;素描面塑,根據妳面前的人或動物即興創作。

郎莊是“面虎”。據說郎莊的“郎”和“狼”諧音,而狼是吃人和動物的,所以人和動物只有吃了狼才能安全繁衍。所以郎莊的面塑是從做面虎開始的。當地各種面塑統稱為“面虎”。面團大部分是精制小麥,制作簡單。經揉、揉、打、粘而成型,用剪刀、梳子裝飾。蒸熟後上色上膠,再烘幹。這樣做出來的面團外觀光亮,不易開裂。郎莊面塑是圓形雕塑,多為扁平狀,適合平放懸掛,也適合晾曬。其色彩豐富艷麗,純度高。除了大面積的品紅、黃、綠,還點綴了少量的白粉和鈷藍。最後用墨線精心勾勒,整體感覺活潑多彩。

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是壹種簡單而藝術的民間工藝品。揉面藝人根據需要,先以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色素、石蠟、蜂蜜等配料,經過防裂、防黴處理,制成各種顏色的面團。這些面團在手中捏、揉、揉、提了好幾次。它們被巧妙地放置,用小竹刀切割、雕刻和刮擦,塑造成身體、手和頭,並用發飾和衣服覆蓋。壹瞬間,各種藝術形象撲面而來:衣著婀娜、裙擺飄逸的美女,天真無邪的孩子,還有各種童話故事、戲曲人物、歷史人物。當外國遊客觀看面塑制作時,他們都被藝術家嫻熟的技巧,變化多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迷住了,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上海面塑

上海最著名的面塑是上海著名面塑藝術家趙括明的作品,他被稱為“面塑趙曼”。趙括明19歲時是壹個面條匠。25歲時,他就像北京東城的面湯(湯子博)壹樣出名了。32歲時,他被譽為天津的“美女王”。

他的作品主要是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作品因人物形象生動、面部描寫精細、服裝線條簡潔、神態生動、色彩豐富而被稱為“立體繪畫、無聲戲”。而且他做的面人不容易發黴、腐爛、開裂、變形、褪色。代表作品有傳統作品,如福祿壽的《三星》、《觀音》、《長眉羅漢》、《武子戲彌勒佛》、《鐘馗嫁妹》、《關公看春秋》等。,現代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弟子繼承了他的衣缽,在外國現場演出中被稱為“東方明珠”和“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