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喜歡讀書,因為我能從書裏獲得壹種內心的安全感,這大概是壹種與生俱來的與文字的默契。
去年夏天失戀猝不及防,理由特別敷衍。我壹直相信兩個人能走到最後,突然我被拋在中間。世界崩潰的痛苦真的很難說。為了擺脫失戀的陰影,我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裏,沈浸在各種書籍中,重建內心世界。
不知不覺又是壹個夏天,我開始說起往事。我知道,這離不開溫暖的書籍帶來的療養,離不開文字的治愈。
我最喜歡的作家大概是汪曾祺。到現在我還記得第壹次看《誡》時感動的感覺,汪曾祺的文筆本身就很溫暖,很治愈。
在當代文壇,能同時在小說和散文兩個領域經營,並組建自己家庭的人並不多。汪曾祺可以算作其中之壹。他是學術界公認的文體家。他不僅能寫出優秀的小說,還能寫出優美的散文。
《人間植物》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有41篇關於植物、昆蟲、魚類等的文章。讀《葡萄月令》的時候,我仿佛見證了葡萄從1月到12月的生長變化,恨不得壹下子種下壹棵葡萄樹,等著吃葡萄和幹葡萄幹。讀《花園》的時候,對爺爺的記憶漸漸清晰生動。還有壹篇《夏天》的文章我很喜歡,裏面提到了很多熟悉或陌生的花草,尤其是西瓜:“西瓜用繩子吊在井裏,下午割的時候會用刀劃,連我的眼睛都冷。”它擊中了我的心,甚至我只看這壹段就感到舒服和涼爽。
他的散文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文人散文,少有宏大寬廣的主題,沒有為人師表卻又枯燥乏味的原則。字裏行間流淌的是文人的雅趣,彌漫著文人的情調。看他的小說我感受到的是清澈純粹的詩意,而看他的散文則更為閑適。
他的散文系列作品有汪曾祺的《文學與繪畫》《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汪曾祺的戲劇》,都很精彩,值得花時間去讀。這位老先生真會吃會寫。還記得高三那年端午節看鴨蛋,口水直流。
大概是因為我自己就是個吃貨吧,看到寫美食寫得很美的文章就睜不開眼了。食物有治愈的能力。當妳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心情不好的時候,壹頓美味的飯菜可以掃去妳大部分的煩惱。
高三的時候學習比較忙,課余時間都用來刷題了。只有兩本課外書,壹年四季經常有枕頭相伴。壹個是汪曾祺的《人間植物》,壹個是《雅舍談吃》。看著描述食物的文字,有壹種自己品嘗的感覺,特別滿足。直到現在,這兩本書還是我的常客。
現在有壹個版本我很喜歡:《雅舍談吃:壹個美食家不壹定要成為饕餮之徒》,光看書名就很舒服。本版收錄了68篇關於吃的隨筆,分為四個系列。系列1《記憶中的味道》收錄了關於北京正宗美食的文章,如烤鴨、豆汁、酸梅湯、糖葫蘆等。在這裏,食物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多的融入了老先生對家鄉的懷念。味覺記憶是壹種長久而生動的記憶。讀別人的家鄉,自然會勾起自己的鄉愁。《南北食色》第二輯,《異域美食之旅》第三輯,主要是關於外地美食的文章,比如獅子頭、佛跳墻、麥當勞等。在寫美食的同時,他們也探索美食背後的地域色彩。第四輯《偶然談吃》收錄了《禪·吃》、《中國談吃》等文章,是王先生談吃後的心得體會,蘊含著非常濃厚的文化內涵。
王老師的散文風格質樸無華,恬淡淡雅,文筆中充滿了智慧和幽默,三言兩語就把他的人生境遇和情趣窮盡無遺,我很喜歡。失戀的痛苦在美食中慢慢治愈。跟著老公做壹個有意義有格調的吃貨,讓壹個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美食和旅行對有趣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當然,這本選集不是沈從文的旅行。他剛從北京回家探親。但對我來說,這不亞於壹次文字之旅。
我覺得* * *的版本有兩個部分,壹個是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書信,壹個是我回家路上看到的文字和筆記,以及我引發的回憶。我個人對這第二部比較著迷,每壹篇都很喜歡。這裏有清澈見底的河流流淌,有聽過壹次就記住壹輩子的歌曲,有勇猛有力愛說野話的水手,湘西的普通人在沈從文的筆下或淳樸或堅毅,散發著人性的原始之美。
在這裏,妳還可以看到西蘭卡普古老的織錦,品嘗到具有地方風味的玉米燒酒和糯米糕,聽到粗獷質樸的號子和山野情歌。運氣好的話,可能會趕上哭哭啼啼的新娘和訂親隊伍。
千百年來,當地人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妳看到的人和事是如此的豐富,有被記錄的價值。
閱讀壹本書,不僅要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文字的內涵,更要感受文字背後的情感分量。讀這篇雜文,我感受到沈從文先生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懷,對美麗鄉村的懷念,對現實處境的焦慮,至今讀來依然溫暖。世界廣闊,感情波折真的不算什麽。
曾經在陳丹青先生的演講《魯迅是誰?看到這樣壹個獨特的觀點,他說,“魯迅的歪曲是現代中國的壹個超級公案”。
魯迅作品被“政治正確”拔高,導致魯迅作品的層次和人格魅力被過分簡單化,這甚至是毋庸置疑和反對的。他豐富優美的文字和幽默風趣的文筆往往被人們忽略。也許我們真的錯過了壹個可愛的魯迅。
《晨花夕拾》的第壹個名字是《追憶似水年華》,收錄了1926寫的十篇回憶散文。前七篇主要描述他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童年生活,後三篇描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再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看完這本集子感覺治愈了,大概是因為魯迅先生描寫的很多童年回憶都能勾起我自己的童年回憶,所以會覺得很溫柔很親切,尤其是《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阿昌與山海經》,很多細節和評論都會引起我* * *聲。
這裏的魯迅很真實,可愛有趣,率真有趣。他不僅愛恨分明,而且對人、對動物、對農村都有很多感情。
本回憶錄根據陳丹青的講義整理而成。機緣巧合,穆欣在紐約生活的五年間,從1989 1到1994 1 * *都在講世界文學史,而且參加講座的大多是從中國大陸和臺灣省到紐約謀生的同事,有畫家、舞蹈家、雕塑家。
上課的學生陳丹青說,“回想起來,我們就是這樣瞎混的,已經接近荒唐的境界:沒有報名,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和證書,沒有贊助和項目費。我們只是坐在紐約皇後區、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不同公寓裏,聽穆欣的音樂。”
“菜單,妳選。從古希臘神話、新舊公約,到《詩經》《楚辭》,從歐洲中世紀文學到二十世紀文壇,東西方用知識和靈感共同說話。其中聽力,口語,金句都是散著燒的。講座結束後,文學史中最重要的是我的觀點。穆欣說。古代、中世紀、現代,每個時代都能找到精神譜系和藝術親緣。"
“他愛先秦典籍,只為諸子的文采;他認為今天所有的偽君子都還活著,孔丘;他想對愛他的尼采說:跑出哲學;他欽佩拜倫、雪萊和海涅,但說他們不太擅長寫詩。他說托爾斯泰“腦子不好”,但說到托翁墓,沒有十字架,也沒有墓碑。突然,他的聲音變弱了,他顫抖著說,太好了!談到薩特的葬禮,穆欣臉色轉正,引用了尼采的話:只有演員才能引起群眾的極大興奮。”
我愛這本大書,我欽佩穆欣先生的淵博知識和自由言論。看完這本回憶錄,我仿佛置身於紐約的公寓裏,在他身邊聽課記筆記,不時被他的幽默逗笑。
王先生讀了很多詩書,瀟灑從容。最吸引我的是他對古今中外文壇驕子的平視態度,穿越時空與他們談笑風生。跟著老公,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試圖去了解他們。然後妳會覺得現在的波折是那麽的渺小和不合理。
因為專業的原因,我看了很多文學史,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有。如果我要從他們中選擇,我肯定會有這本回憶錄。王先生的態度和境界,值得我用壹生的努力去接近。
人生總會有不順的時候,不僅僅是感情。當無聊、煎熬、痛苦等負面情緒入侵時,我們要勇敢面對,走出陰影。願這些書在平凡的日子裏給妳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