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種植馬鈴薯(談馬鈴薯種植方法和管理技術)

如何種植馬鈴薯(談馬鈴薯種植方法和管理技術)

馬鈴薯又名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前三位依次是小麥、水稻和玉米),也是世界五大作物之壹(另外四種分別是小麥、水稻、玉米和高粱),中國也是世界上馬鈴薯產量最大的國家。

對許多農民來說,馬鈴薯可能是最常見的作物。現在春天回暖,很多地方的農民已經種上或者開始種土豆了。但是,在土豆收獲的季節,很多農民會發現,不同田地種植的土豆,總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差異!

馬鈴薯產量和品質差異的原因與馬鈴薯的播種期、播種方法、苗期處理和田間管理密切相關。因此,在當前的馬鈴薯種植期,需要大家了解馬鈴薯播種和管理的相關技術方法,實現馬鈴薯播種後的有序出苗和收獲時的高產優質。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馬鈴薯高產種植的管理方法,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壹、土豆的種植時間

馬鈴薯最適合在16-18℃的溫度環境下生長。當溫度低於4℃時,馬鈴薯種子壹般不發芽,但當溫度高於25℃時,高溫會嚴重抑制馬鈴薯植株的生長和馬鈴薯塊莖的發育。

在種植時間上,大部分地區的馬鈴薯壹般在春季的2-3月種植,但由於我國南北溫差很大,具體種植時間也有所不同。從北到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南方和西南地區由於靠近赤道,氣溫高,壹般可在10-11開始種植;浙江、江西、福建、重慶、江蘇、湖北、安徽等中東部地區壹般在春季立春後1-2月播種,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寧夏等省壹般在春季2-3月播種,而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北方地區氣溫相對較低。

就播種溫度而言,壹般情況下,只要種植區表層土壤5-10 cm以下的土壤溫度連續5天穩定在5-8度以上,當地溫度達到8-10度時,馬鈴薯種子就能發芽出苗,當地溫度達到12-15度時,幼苗就能迅速生長。

二、馬鈴薯種植地點的選擇

馬鈴薯不適合連作,病蟲害發生率比較高。為了保證土豆的生長、產量和質量,最好選擇近2-3年沒有種植土豆的地塊。

雖然馬鈴薯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但其生長期長,果實產量大,對養分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大,產量全部來自地下薯塊的膨大,因此應種植在土壤疏松透水、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的沙地上,更有利於地下薯塊的發育和膨大,也更有利於後期產量的提高。

另外,土豆怕澇,種植地點要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塊和灌溉方式。

第三,馬鈴薯品種的選擇

優質的馬鈴薯種子是保證馬鈴薯高產優質的基礎。品種方面,要選擇發育飽滿、皮色光潔、頭大小均勻、外觀整齊、芽根明顯、無病蟲害、無凍害、無腐爛的優質馬鈴薯種子,最好選擇早熟、穩產高產好、抗病性和抗逆性強的脫毒品種。

此外,播種前應提前將馬鈴薯種子取出,放在陽光下暴曬2-3天,以打破種子的休眠期,並通過太陽下的紫外線殺死馬鈴薯種子表面的病菌;烘幹種子時,還要剔除有病害、蟲眼、腐爛、皮裂、芽眼壞死的劣質種子。

4.播種前加速馬鈴薯的發芽

馬鈴薯可以催芽播種,也可以不催芽播種,但對於種植期較晚的地塊最好催芽。另外,加速馬鈴薯種子的發芽,可以喚醒休眠的馬鈴薯種子,使其播種後發芽早、快、均勻、壯,也可以避免播種後爛種、不發芽的現象。

加速馬鈴薯種子發芽的方法也相對簡單:

將選好的馬鈴薯種子平鋪在約10 cm厚的沙土上,上面覆蓋壹層約5 cm厚的細濕沙,或按底部濕沙、1層馬鈴薯種子1層濕沙的方法堆放,發芽時保持沙土始終濕潤,催芽環境在15-20度左右;經過7-10天的催芽,待馬鈴薯種子長出芽後,將馬鈴薯種子切成每粒1-2個壯芽的種塊,每粒種塊大小約20-30克。然後,用草木灰、多菌靈、甲基硫菌靈、高錳酸鉀和硫酸銅的稀溶液對種子進行消毒,並在陽光下幹燥,以促進馬鈴薯種子的切口。如果發芽時間過長,播種時很容易將馬鈴薯種子的芽折斷。

我補充壹下,馬鈴薯種子的切口有利於促進馬鈴薯種子內外的氧氣交換,可以加快播種後的發芽率和出苗率,但要註意對切刀進行消毒(可以使用酒精或鹽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等)。)以防止病菌通過切割器傳播到健康的種子塊上。

五、馬鈴薯種植方法

馬鈴薯可地面播種,也可壟作播種,但建議采用管理少、病蟲害少的起壟覆膜播種方式,可溝播或穴播。壹般每畝播種密度可控制在5000-6500株左右。

在播種方法上,應提前15-20天進行深耕,耕深約25-30厘米。然後結合土地平整,每畝可施用高氮高鉀復合肥50公斤或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馬鈴薯專用配方肥70公斤或腐熟有機肥1500-2500公斤+過磷酸鈣40-50公斤+10-15-20公斤硫酸鉀。

馬鈴薯可按30厘米行距、20-25厘米株距的密度種植(早熟品種株距20厘米左右,中晚熟品種株距25厘米左右);播種馬鈴薯種子時,將種芽朝上均勻播種,然後在馬鈴薯種子上覆蓋約5-10 cm的薄土,用薄膜或稻草覆蓋,再澆水保持濕潤。

六、馬鈴薯種苗管理

起壟覆膜種植的馬鈴薯在出現芽之前壹般不需要太頻繁的澆水施肥,因為覆膜或稭稈覆蓋保水保墑效果好,播種時使用的基肥也能充分滿足馬鈴薯前期的養分需求。如果播種至出苗期間表層土壤板結,應及時進行淺鋤,使土壤疏松,以促進馬鈴薯種子出苗。如果幼芽較弱,土壤缺水,也可以用適量的稀人糞尿淋苗,促進生長。

另外,當幼苗長到1-2葉時,只要沒有寒潮,就要及時放膜,避免膜灼傷幼苗,促進幼苗盡快適應外界環境。

破膜放苗法:在上午9-10、下午4-5點陰天或晴天時,用尖銳的物體在幼苗生長的塑料薄膜上剪開壹個十字形的口子,然後小心地引導幼苗使其從膜中漏出。

此外,由於馬鈴薯苗在放苗前壹直處於膜下相對溫暖濕潤的環境,突然破膜放苗後可能不適應外界地溫環境。為了提高地溫,保護幼苗,我們可以在破膜放苗的同時,在幼苗周圍用細土封上塑料薄膜,防止大風降低地溫。

七、馬鈴薯種苗管理

馬鈴薯的田間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起壟和施肥,但為了節省時間和勞動力投入,這些項目壹般都與中耕結合在壹起。

馬鈴薯的產量不僅與水、肥、營養的充足性有關,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管理環節,因為中耕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滲透性,還可以促進馬鈴薯萌發更多的匍匐莖,匍匐莖頂端可以膨脹形成馬鈴薯塊。因此,馬鈴薯的精細中耕栽培可以促進馬鈴薯長出更多的匍匐莖和塊莖,也有助於為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壹般來說,馬鈴薯生長期進行兩次中耕追肥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相關的時機和深度。

第壹次中耕的時間可控制在苗全部培育後或苗高約12 cm時,因為馬鈴薯的匍匐莖尚未形成,所以深度可控制在8-10 cm左右。第二次中耕的時間可以控制在馬鈴薯植株現蕾後或苗高40 cm左右時,因為此時馬鈴薯已經形成匍匐莖,匍匐莖頂端已經開始膨大結薯。為了避免匍匐莖對馬鈴薯塊形成的不利影響,這種中耕應略淺,深度可控制在4-6厘米左右。土壤厚度應不小於12 cm。中耕過早或過晚、過深或過淺都不利於甘薯高產。

在施肥管理上,除了播種時施足基肥外,還應註意在生長期分階段覆土追肥到根外。

第壹次施肥可在馬鈴薯苗全栽後或苗高約12-15 cm時施入(也可與第壹次中耕配合),因為這次追肥主要是促苗和促進莖葉生長,應以可利用的氮肥為基礎,可按每畝8-10 kg氮肥用量施入;第二次追肥可在馬鈴薯現蕾期或苗高35-40cm左右時施入(也可與第二次中耕配合),因為這壹次追肥主要是為馬鈴薯的發芽和結薯提供養分供應,所以為了使馬鈴薯多產薯和大薯,應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硫酸鉀可按每畝65,438+00-65,438+05kg的比例施用。馬鈴薯開花後,壹般不需要根際追肥,尤其是氮肥,但可以通過葉面噴施來補充磷、鉀和微量元素。需要註意的是,施肥後壹定要及時澆水。

在馬鈴薯開花至馬鈴薯膨大期,添加鎂肥、硼肥、鋅肥、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既能為植株增加養分,又能防止植株早衰,有助於後期提高馬鈴薯片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在馬鈴薯花期可噴施0.3-0.5%硫酸鎂溶液、0.3-0.5%硫酸鋅、0.1-0.2%硼砂或硼酸溶液,在馬鈴薯膨大期可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連續噴施2-3次,每隔7-10天噴施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