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大多有在五月的端陽節等節日包粽子的習慣。
那麽,粽子是什麽時候盛行的呢?據唐代李的《子》,引用地方誌說:“仲夏,端午烹粟。”《論風》是晉代將軍寫的。可見,端午包粽子的習慣至少在漢末魏晉時期就已流行。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壹種常見的節日食品。唐玄宗的“四季花競巧,九子爭新奇”,可以略見壹二。
就包裝材料而言,粽子主要有三種:竹葉粽子、桐葉粽子、荷葉粽子,有的地方還有蘆葦葉粽子。就制作材料而言,可分為綠豆湯圓、香菇湯圓、鹹蛋湯圓、花生湯圓,還有壹種由蝦米、紅棗、蓮子、花生、芝麻制成的混合湯圓。
粽子起源於何時何地?這是沒有確切記錄的。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粽子應於五月初五餵食,或說是祭祀屈原,拋入江中餵龍。”也就是說,戰國楚襄王流放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因屈原要求變法而被排擠。公元前278年秦滅楚,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怕魚蝦吃他的身體,就把糯米放在竹筒裏做成最早的粽子——管狀粽子,扔到河裏餵魚蝦。
那麽,筒餃是怎麽變成今天的葉餃的呢?這個無法考證。但是村裏的老人經常告訴我們這樣壹個故事:漢朝有壹個叫曲輝的學者。每年端陽,他都往河裏扔粽子。有壹次,他犧牲後,看見屈原出現在水面上。屈原告訴他,江椒愛吃粽子,做粽子要用蘆葦葉和荷葉,所以江蚊不敢搶。區裏回去告訴人們這件事。此後又有了用蘆葦葉、荷葉、竹葉、筒葉包裹的粽子,味道更好。
粽子怎麽做?蘆葦葉粽子和竹葉粽子是將糯米浸泡,加入花生和綠豆作為調料,用稻草浸泡在灰水中,用蘆葦葉和竹葉包裹捆紮而成。荷葉湯圓和桐葉湯圓是用糯米和調料揉成的。由於粽子是壹種節日禮物,它的形狀也各不相同。婚禮是用蘆葦葉和竹葉包裹成枕頭形狀;房檐上(蓋房子)有桐葉包裹成小巧精致的餅幹形狀,方便分發;蘆葦葉湯圓和竹葉湯圓,煮熟冷卻後不會板結,但仍柔軟緊實,宜長期保存。也正是因為這壹特點,才受到了江南百姓的極大推崇。剝下竹葉,妳會看到粽子是金黃色的,軟而結實,全身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味。輕輕咬壹口,會覺得甜,粘而不膩,軟而不粘,吃完更香。節日期間,香噴噴的粽子充斥街頭。端陽賽龍舟時,帶著粽子香味的風送來壹陣陣喧嘩,讓人不由自主地背誦唐代詩人姚合的詩《都是漁歌響,風聞粽子角》。
在我們的家鄉,孩子們也有壹個有趣的野生粽子黨。孩子們從家裏帶來最好吃的粽子,放在壹棵大樹下的草地上壹起品嘗。往往妳嘗壹個粽子,味道特別好,大家都會爭先恐後地伸長腦袋。妳壹口我壹口,齊聲稱贊師傅手藝好。被表揚的孩子很開心,覺得無比光榮。野粽子晚會伴著歌舞,真是過癮。
據老人們說,解放前後的苦日子裏,粽子包得少,只是為了新鮮,褲腰帶還得勒緊。至於野粽子節,只需要三五年。
今天,生活豐富多彩。粽子不僅包得多了,還煥然壹新。我們村有幾個聰明的姑娘在城裏開了粽子店!野粽子節不是壹年壹次,而是壹年三次。每逢端午、鬼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家家包粽子,小孩子會開野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