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我想學做小籠包

我想學做小籠包

主要食材:

主料:豬肉(500g)、酵母粉(4g)、面粉(280g)

調料:食鹽、 蔥、姜、生抽、玉米油、白糖、黃油、花椒油、水(160g)、白砂糖(5g)

制作方法:

1、豬肉洗凈剁碎,然後放入鹽和高湯或者清水,用筷子使勁向同壹方向攪打上勁,這個步驟成為“打水”,水是分幾次慢慢加入,直到肉餡粘稠順滑狀。

2、打好水的肉餡再加入其他的材料,繼續攪打拌均勻,因為每人做的份量都不壹樣,所以調味料我沒有固定的份量,都是適量,自己根據自己買的豬肉多少來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的口味來調味。

3、制作燙面面團,需要滾水(60g)面粉(80g),滾水用繞圈的方式帶入面粉中,然後用刮刀將面粉和滾水攪拌成團,面團室溫下冷卻備用。

4、發酵面團,溫水(100g)、酵母(4g)、面粉(200g)白砂糖(5g)

酵母溶於溫水中,拌勻面粉中和細砂糖混合,倒入酵母水,用筷子或者手將所有材料攪拌成團,最後將松散的面片搓揉成完整的面團,將面團移至桌面,與放涼後的燙面面團重疊在壹起,然後用雙手將兩種面團搓揉成光滑狀。

5、放在室溫下松弛10分鐘將松弛好的面團揉成長條形,然後分割份量相等的小劑子(大小自己掌握),將小劑子壓扁,然後用搟面棍搟成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片,包入調好的肉餡,將包子皮壹摺壹摺轉壹圈,捏摺出魚嘴狀。

6、包好的包子放在蒸籠裏,互相留有空隙,蓋上蒸籠蓋,進行最後醒發,(時間以當天的天氣而定,當日用了20分鐘)面團醒發好後,鍋中放入冷水,將蒸籠放入鍋上,水沸騰後,轉中大火繼續蒸8-10分鐘(全程約15分鐘),蒸好的包子不要立刻打開蓋子,關火後虛蒸幾分鐘再開蓋,這樣小籠包就完成了。

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在蘇南、上海、浙江壹帶習慣叫做小籠饅頭,四川叫做小籠包子,壹個蒸籠裏有10個包子,10個包子為壹籠,它源於北宋京城開封的灌湯包,南宋時在江南承傳、發展和演變而成。小籠包是常州、無錫、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嘉興、蕪湖、徽州、嵊州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

清代道光年間,在今江蘇常州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同特點,並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歷史悠久,享譽中外。

灌湯包與小籠包的不同之處:

小籠包與灌湯包的區別:

小籠包,顧名思義,是放在小蒸籠裏蒸的,分2種:1、有湯汁的,加入了皮凍,叫小籠湯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面粉不發酵。2、沒有湯汁的,就是壹般的小肉包。皮沒有上面壹種薄,要發酵面粉做。灌湯包,顧名思義,就是包子裏面有湯汁的,即加入了皮凍,分2種:1、大湯包。2、小湯包 就是個子不同而已。

總的來說,灌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註重湯的味道,有些灌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裏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壹些。

參考資料: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