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考證,粽子只是壹種常見的民間食品,最初並不是在端午節固定下來的。都說端午節吃粽子是對屈原的祭祀,是後人依戀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眾的意願。其實吃粽子(清明節前壹天)的起源比端午節吃粽子還要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現在,許多地方仍然有清明節前壹天吃粽子的民俗。
為什麽粽子的起源和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相傳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地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用竹筒把大米扔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去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人。他眼看國家要亡了,就投河自盡,於五月五日死去。人們劃著船打撈他的屍體,在河裏撒米,防止魚蝦侵犯屈原。於是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關於粽子起源的另壹個版本是屈原生前是直立的。他的政敵在河裏追他的船,把他殺了裝在麻袋裏,深入河中。為了掩蓋罪行,他偽造了“懷沙”的遺書,謠傳屈原自殺了。但是,人民群眾都相當了解,所以也有端午節。劃船是年輕人追屈原包粽子的意思,是反派把屈原綁起來扔到水裏的比喻。
端午節還有壹些關於粽子起源的傳說,與尋子說有關。
在端午節期間,人們會互相給對方九個粽子,這意味著乞討兒童。九子粽子是粽子的壹種,就是九個粽子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狀各異,非常漂亮。和九種顏色的絲線綁在壹起,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子多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比如母親給出嫁女兒的禮物,婆婆給自己婚禮的禮物。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所以民間有吃“粽子”可以生兒子的習俗。“粽子”是“眾多兒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壹、畫雄黃:民間端午節除了喝雄黃酒,還有用雄黃畫孩子的習俗。這壹天,大人們會用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下老虎頭上的“王”字,有的還會給孩子穿上老虎條紋的衣服,縫上布老虎和老虎枕頭,寓意是圖平安、驅邪。
二、喝雄黃酒: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病就好了”。古人認為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可用雄黃酒破解,端午節喝雄黃酒可驅邪解毒,在長江流域極為流行。
掛艾葉菖蒲: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這壹天,人們掃庭院,掛艾蒿枝,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
四、吃蒜蛋:吃蒜蛋是河南、浙江端午節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壹家人都會壹起煮大蒜和雞蛋,給壹家人當早餐吃。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可以避免五毒,對身體有好處。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源於古代楚人不忍聖人屈原之死,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直到到達洞庭湖,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