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曼特寧
口感豐富紮實,有著令人愉悅的酸味。氣味香醇,酸度適中,甜味豐富十分耐人尋味,適合深度烘焙,散發出濃厚的香味。
(南美咖啡)曼特寧: 口感豐富紮實,有著令人愉悅的酸味。氣味香醇,酸度適中,甜味豐富十分耐人尋味,適合深度烘焙,散發出濃厚的香味。 咖啡中的紳士--蘇門答臘曼特寧 曼特寧是生長在海拔750~1500米高原山地的上等咖啡豆,寓意著壹種堅韌不拔和拿得起放得下的偉岸精神。它代表著壹種陽剛,喝起來有種痛快淋漓、恣意汪洋、馳騁江湖的風光,這種口味讓男人們心馳神往。 有人說曼特寧厚重濃烈,是咖啡中的愷撒大帝,它的鐵蹄踏碎亙古的荒涼,縱橫黃沙的遙遠天涯;有人說曼特寧溫柔隨和,即便是心腸最硬的男人也會心甘情願地臣服於它的溫柔。不管人們怎樣去形容它,男人因為有了曼特寧而變得偉大;女人因為有了曼特寧而變得嫵媚;生活因為有了曼特寧而充滿成就和自豪……世界因為有了曼特寧而變得充滿陽光與愛。也許這正如生命因為有了理想而呈現偉大,生活因為有了實踐而變得不凡壹樣。 曼特寧壹直都以最獨特的苦表現它最獨特的甜,仿佛生活。初嘗它時,我們或許為之咋舌,放入再多的糖也掩不了那種苦味,但我們卻控制不住自己而瘋狂迷戀它所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就像鮮花邊上的荊棘,令人清醒自覺。 曼特寧的苦不會使妳心煩,反而會讓妳更覺清醒;在妳遇到真正痛苦之前,曼特寧只是壹杯普普通通帶著苦味的飲料,只是讓妳提神的液體、只是讓妳暫緩腳步的工具,它還不能感應到妳的委屈,但有許多人瘋狂迷戀著曼特寧的苦味,仿佛中了毒不能戒掉,如果妳想知道這是為什麽,他們會微笑著告訴妳:“因為愛是苦澀煉出來的。” 曼特寧風情 曼特寧跳躍的微酸混合著最濃郁的香味,讓妳輕松就能體味到溫和馥郁中的活潑因子,它那卓而不凡的口感迷惑了許多追求者。 17世紀,荷蘭人把阿拉比卡樹苗第壹次引入到錫蘭(即今天的斯裏蘭卡)和印度尼西亞。1877年,壹次大規模的災難襲擊印尼諸島,咖啡銹蝕病擊垮了幾乎全部的咖啡樹,人們不得不放棄已經經營了多年的阿拉比卡,而從非洲引進了抗病能力強的羅布斯塔咖啡樹。 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是個咖啡產量大國。咖啡的產地主要在爪哇、蘇門答臘和蘇拉威,羅布斯塔種類占總產量的90%。而蘇門答臘曼特寧則是稀少的阿拉比卡種類。這些樹被種植在海拔750米到1500米之間的山坡上,神秘而獨特的蘇門答臘種賦予了曼特寧咖啡香氣濃郁、口感豐厚、味道強烈、略帶有巧克力味和糖漿味。 曼特寧咖啡豆顆粒較大,豆質較硬,栽種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瑕疵,采收後通常要經過嚴格的人工挑選,如果管控過程不夠嚴格,很容易造成品質良莠不齊,加上烘焙程度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口感,因此成為爭議較多的單品。曼特寧口味濃重,帶有濃郁的醇度和馥郁而活潑的動感,不澀不酸,醇度、苦度可以表露無遺。 曼特寧咖啡豆的外表可以說是最醜陋的,但是咖啡迷們說蘇門答臘咖啡豆越不好看,味道就越好、越醇、越滑。曼特寧咖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醇厚的咖啡,在品嘗曼特寧的時候,妳能在舌尖感覺到明顯的潤滑,它同時又有較低的酸度,但是這種酸度也能明顯地嘗到,跳躍的微酸混合著最濃郁的香味,讓妳輕易就能體會到溫和馥郁中的活潑因子。除此之外,這種咖啡還有壹種淡淡的泥土的芳香,也有人將它形容為草本植物的芳香。 亞洲咖啡最著名的產地要數馬來群島的各個島嶼: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裏曼島。其中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產的蘇門答臘曼特寧咖啡最享有盛名,它有兩個著名的品名,蘇門答臘曼特寧DP壹等和典藏蘇門答臘曼特寧。蘇門答臘曼特寧DP壹等余味長,有壹種山野的芬芳,那是原始森林裏特有的泥土味道。除了印尼咖啡特有的醇厚味道以外,還有壹種苦中帶甜的味道,有時還摻雜少許淡淡的黴味,深受喜歡喝濃度烘焙咖啡的人士的喜愛;典藏蘇門答臘曼特寧咖啡之所以稱之為“典藏”,是因為它在出口前在地窖中儲藏三年。但典藏咖啡絕不是陳舊的咖啡,而是通過特殊處理的略微蒼白的咖啡,這種咖啡更濃郁,酸度會降低,但是醇度會上升,余味也會更悠長,還會帶上濃濃的香料味道,有時是辛酸味,有時是胡桃味,有時是巧克力味。 在藍山咖啡還未被發現前,曼特寧曾被視為咖啡中的極品。非常有趣的壹點是,雖然印度尼西亞出產世界上最醇美的咖啡,而印尼人卻偏愛土耳其風格的咖啡。其實曼特寧的醇厚,是壹種很陽剛的感覺。曼特寧咖啡酸味適度,帶有極重的濃香味,口味較重。
2.卡布奇諾
卡布奇諾(Cappuccino)——20世紀初,意大利人阿奇加夏發明蒸汽壓力咖啡機的同時,也發展出了卡布奇諾咖啡。卡布奇諾是在偏濃的咖啡上,倒入以蒸汽發泡的牛奶。此時咖啡的顏色,就象卡布奇諾教會的修士在深褐色的外衣上覆上壹條頭巾壹樣,咖啡因此而得名。
卡布奇諾是壹種泡沫咖啡。它有壹種讓人無法抗拒的獨特魅力。起初聞起來時味道很香,第壹口喝下去時,可以感覺到大量奶泡的香甜和酥軟,第二口可以真正品嘗到咖啡豆原有的苦澀和濃郁,最後當味道停留在口中,妳又會覺得多了壹份醇和雋永……
壹種咖啡可以喝出多種不同的獨特味道,不覺得很神奇嗎?而真正好喝的咖啡,就像人生壹樣。第壹口總讓人覺得苦澀中帶著酸味,大量的泡沫就像年輕人輕挑的生活,而泡沫的破滅和那壹點點的苦澀又像是夢想與現實的沖突。最後品嘗過生活的悲喜後, 生命的香醇回甘卻又讓人陶醉……
這就好像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壹般,在享受過童稚、美好的時光後,便要開始面對踏入成人世界的沖擊,真正嘗到人生的原味——除了甘甜之外,還有壹份苦澀。
它的味道很好,但它的來歷卻更有學問,壹直是歐美研究文字變遷的最佳體材。
Cappuccino此字的歷史,足以說明壹個字常常會因為看來像某樣東西,最後被引申成其它字義,遠遠超出造字者原先用意。聽來似乎蠻復雜的,請看以下解析。
創設於壹五二五年以後的聖芳濟教會(Capuchin)的修士都穿著褐色道袍,頭戴壹頂尖尖帽子,聖芳濟教會傳到意大利時,當地人覺得修士服飾很特殊,就給他們取個Cappuccino的名字,此字的意大利文是指僧侶所穿寬松長袍和小尖帽,源自意大利文"頭巾"即Cappuccio.
然而,老義愛喝咖啡,發覺濃縮咖啡、牛奶和奶泡混合後,顏色就像是修士所穿的深褐色道袍,於是靈機壹動,就給牛奶加咖啡又有尖尖奶泡的飲料,取名為卡布奇諾(Cappuccino)。英文最早使用此字的時間在壹九四八年,當時舊金山壹篇報導率先介紹卡布奇諾飲料,壹直到壹九九0年以後,才成為世人耳熟能詳的咖啡飲料。應該可以這麽說Cappuccino咖啡這個字,源自聖芳濟教會(Capuchin)和意大利文頭巾(Cappucio),相信Cappuccino的原始造字者,做夢也沒料到僧侶的道袍最後會變成壹種咖啡飲料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