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潰敗如山倒,面對蘇聯的猛烈進攻毫無還手之力。蘇軍在歐洲戰場上與裝備更好的德軍戰鬥了四年,剛剛贏得歐洲戰場的蘇軍充滿了活力和信心。
蘇軍在短短幾天內殲滅1.4萬關東軍,俘虜50萬。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二戰結束。
蘇聯政治高層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些戰俘運送到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去做吧。從9月底1945開始,紅軍用火車將這些戰俘運往遠東和西伯利亞,直到6月1950才運出。
蘇聯在二戰中損失了2200萬人。該國三分之壹的男子被殺或受傷,八分之壹的婦女被殺或受傷。戰後,蘇聯勞動力極度匱乏。此時的蘇聯面臨著國家重建的問題,非常需要年輕勞動力。蘇聯決定把這些戰俘變成勞工。
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氣候寒冷。雖然它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很難開采。俄羅斯人對西伯利亞充滿恐懼,會跟別人開玩笑:“我再送妳去西伯利亞。”“那是個可怕的地方。
這些戰俘被用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下礦井、伐木、建築和鋪路。他們參與了貝加爾-阿穆爾鐵路和壹批水電站的建設,戰俘占這些工程工人總數的40%-90%。
戰俘的勞動自然不同於普通自由民。
壹名日本戰俘在被遣返幾十年後,回憶起自己那些年的打工經歷:
每天去勞改營外的工廠幹活...早上6點開始工作的時候,主任、勞動主任、軍醫、戰俘大隊長都上門來監護...冬天早晨6點,天還沒亮,戰俘們就在大門口排隊等著被釋放,壹個接壹個,每5個人壹個。隊伍所帶領的警衛人數清點完畢後,即領隊出發...上班的犯人必須完成任務,如果故意放慢速度,就會被扣掉食物,受到懲罰。那些屢教不改的人將被關進懲戒隊...
日本戰俘在蘇聯的生活狀況頗為有趣。
1945 165438+10月,第壹批5000名關東軍戰俘被蘇聯專列押解到坦波夫。蘇聯公民用“雙手擁抱”來迎接日本戰俘。女性公民Dorgeva記得:“我們在車站等了好幾天。日本人壹下火車,壹到站臺,大家馬上沖過去搶東西。過了壹段時間,他們窮得連褲子都穿不上了。」
難怪日本戰俘投降後準備去陌生的俄羅斯時,隨身帶了很多好東西,比如輕薄的羊毛墊、枕頭、幾件換洗睡衣、保暖的棉襖棉褲、新奇的彩色照片、畫筆、顏料等。,甚至還帶了很多米飯的調料,生怕自己體會不到蘇聯的“文明成果”。
雖然被囚禁,沒有自由,整天在泥炭礦區幹活,但日軍戰俘面不改色,還說什麽“俄國賣花姑娘的活兒”。據傳,日本戰俘來蘇聯時,為了滿足本能的需要,行李裏都裝著橡膠女嬰。很明顯,這些東西在車站的時候被搶了。
沒有愛情的日本人開始抑郁。我經常找村裏的小男孩幫忙,增進我和蘇聯農村女孩的國際友誼。
朱可夫曾經說過壹句和艾森豪威爾很像的話:“妳怎麽保證日本這樣的民族以後不會發動戰爭?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在身體上感受到疼痛。」
蘇軍為了消磨他們的意誌,故意不給他們吃飽喝足,生病也不給他們治病。我沒有足夠的吃喝。我病了,無藥可救。生活環境還是那麽差,氣候還是那麽冷。就這樣,大約死了654.38+0.7萬關東軍。
日本士兵有服從上級的習慣,但戰俘的勞動效率並不高。經濟學家的秘密統計表明,這個戰俘營是虧本經營的。因為戰爭而破產的蘇聯,根本無力養活這麽多日本戰俘。
蘇聯可能不會把他們永遠留在蘇聯。從1950開始,日本就和蘇聯溝通要求歸還這些戰俘,蘇聯也沒有覺得困難。於是幸存的戰俘被運回日本,直到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