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傳》是壹部由理查德·阿頓波羅執導,本·金斯利、坎迪斯·卑爾根和拉蒙·埃斯特維斯主演的故事片。影片於2月6日上映,1982。它記錄了印度聖雄甘地的偉大壹生,從甘地帶領當地印度移民進行非暴力不合作抗議,進而導致入獄,到他出獄,仍然宣傳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雖然四次入獄,但他依然不懈努力,堅持自己的信仰,最終成就了自己傳奇的壹生。在沒有信仰的中國,我們真的應該認真看這部電影。不得不說,如果放在中國的背景下,就不會有甘地的名字流傳至今。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觀的中心,其實是用自我犧牲來諷刺殘暴者的殘暴和醜惡,用血的實踐來喚醒對方。
貫穿全片的名言是甘地的壹句話,“當我絕望的時候,我會記住,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才能戰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殺人犯可能短期內戰無不勝,但總會失敗。想想也永遠是這樣。”回顧中國的歷史,並非如此。
2.瑪戈王後(法、德、意、傳記、情節、歷史)
《瑪戈王後》是壹部由帕特裏斯·夏侯執導,伊莎貝爾·阿佳妮、丹尼爾·歐特伊和讓·於格·安格雷德聯合主演的傳記片。5月在法國上映1994 [1]?。
影片改編自亞歷山大·杜馬斯菲爾斯(alexandre dumasfils)的文學作品《La Reine Margot》,講述了16世紀法國天主教和新教不和的背景下,瑪格麗特和亨利愛恨交加的宮廷故事。
之所以推薦他,首先是因為女主阿嘉尼真的很美,驚艷了世紀。屠殺場面宏大悲壯,情節鬥爭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結局卻過於悲涼。最後女的抱著男的頭哭的時候,現場和男的演技都在線,讓人心痛,壹起流淚。
3.帝國的毀滅(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傳記、情節、歷史)
《帝國的毀滅》(德文:Der Untergang,英文:launt)是壹部由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的紀錄片,於2004年9月在德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希特勒生命最後12天的故事,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和他的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在地下掩體中自殺的場景。半個多世紀以來,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壹直是壹個歇斯底裏的戰爭狂人。然而,這部電影打破了德國人對這個歷史人物的禁忌。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咆哮的煽動者,而是被塑造成壹個輕聲細語的“夢想家”。
從不同角度看希特勒,個人感覺歷史的宣傳已經嚴重地貼上了希特勒的標簽。其實誰也不是真正的惡魔,希特勒也有他所珍視的東西。戰爭中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只要是戰爭,就會有殺戮,不代表誰贏就壹定是正義的。人類的本性和欲望使得戰爭不可避免。總會有壹群人打著正義和創新的口號去推翻統治。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還是真的?!
4.鋼鋸嶺(美國,劇情,傳記,歷史,二戰)
《鋼鋸嶺》是伊稀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普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特蕾莎·帕爾默、雨果·維文等主演[1]?。
影片改編自二戰私人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戰友的傳奇故事。
好的戰爭電影從不宣揚戰爭,這部電影做到了。不知道怎麽形容,但是很好看。即使有些目的很直白,前半部分影響了觀眾壓抑的情緒,背後的戰爭也是壹種釋放。看完之後只覺得很爽。信仰不能改變戰爭,但戰爭不能讓我們失去信仰。把“我不吃肉”這句話詮釋的淋漓盡致,是壹部很直男的熱血題材電影。
5.巴頓將軍(美國,傳記,戰爭,情節)
《巴頓將軍》是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歷史電影,1970。這部電影由富蘭克林·首席天鵝導演,喬治·C·斯考特、卡爾·莫爾登和詹姆士·愛德華茲主演。
影片主要介紹了北非1943年,英美聯軍遭到綽號“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襲擊,展開大規模戰役的故事。結果美軍戰敗,陷入困境。
欣賞巴頓的軍人風範,他的勇敢,他的脾氣,他的骨氣,他的臟活累活,他愛打人,這壹切都不影響他作為戰爭英雄的形象,並對他晚年的淒涼表示惋惜。巴頓在別人眼裏可能是戰爭的結束,他謝幕了,但他不是為打仗而生的。他是壹個優秀的指揮官,歷史上沒有假設。但如果讓巴頓再次擔任更高的指揮官,會不會讓戰爭更早結束?!巴頓單純剛烈的性格很受歡迎。不得不說他屬於戰時,但他的性格也決定了他晚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