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鯉魚(Cyprinus(Cyprinus)carpio Haematopterus te mink et施萊格爾)屬於鯉形目,鯉科,鯉科,鯉科,鯉科,鯉魚屬。俗稱鯉魚綁匪
側面鱗片金黃色,背部略黑,腹部淺白色。臀鰭、尾柄和尾鰭的下葉為橙紅色,胸鰭和腹鰭為橙色。除了位於下半身和腹部的鱗片外,其他鱗片的背面都有由許多小黑點組成的月牙形斑點。
它的身體呈紡錘形,側面扁平,腹部呈圓形。頭部和背部呈緩慢上升的弧形,背部微微擡起。小腦袋。嘴端位置,馬蹄形。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前。背鰭和臀鰭各有壹根硬刺,硬刺後緣呈鋸齒狀。壹般體長與體高之比為3.34±0.48,體長與頭長之比為4.03±0.47,尾柄長與尾柄高之比為65,438+0.09±0.27。
黃河鯉魚自古就有“是須以魚為食之鯉”、“羅鯉貴如牛羊”之說,優於食。黃河鯉魚還以肉質細嫩鮮美、鱗金黃、尾紅、長梭形而聞名中外,是我國寶貴的魚類資源。龍門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白居易等古代詩人為他寫詩、寫詩,稱他為“龍魚”。民間有壹些優美的詩句,如“黃河三尺鯉,原居金夢,不能算龍,回來混各種魚”。
黃河鯉魚,金鱗紅尾,紡錘形長(體長/身高>;3、尾柄長度/尾柄高度≈1),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與其他種類的鯉魚相比,其肌肉蛋白質含量較高(17.6%),脂肪含量較低(5.0%),並富含8種氨基酸和4種鮮味氨基酸,以及鐵、銅、鋅等3種微量元素和鈣、鎂、磷等大量元素。自古以來,它就是民間節日和宴會不可或缺的美味。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穿越河南境內692公裏,主要位於豆腐腰上。金夢以東的河流開始放松。堤岸間距壹般在10 km左右,最寬處可達20 km。河床寬淺,非汛期含沙量少,平均透明度11.3-25.0 cm。水中富含水生生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流域(河南段)氣候溫和,全年日照時間長,魚類生長期長,黃河灘地生長大量野生雜草,可作為魚飼料。這些都是發展漁業生產的優越條件。也是歷史上我省河流盛產優質黃河鯉魚的主要原因。
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水汙染、過度捕撈、毒炸魚、隔離自然繁殖地、黃河斷流等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水域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黃河鯉魚資源銳減。20世紀50年代,三門峽、靈寶、洛陽、鞏義、鄭州、開封等地有專業捕魚隊在黃河上捕魚。月捕撈量600-1150斤/船,其中黃河鯉魚可占總重量的45-50%,黃河河南段每年可捕撈15萬斤黃河鯉魚;到1981-1982,同季相同作業方式月漁獲量不超過125kg/船,漁船數量大幅減少,尤其是黃河鯉魚產量下降更為嚴重,年漁獲量不足1000 kg,年齡和個體下降。很少見到漁船,說明魚類資源明顯下降。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全國範圍內的雜交鯉引種熱潮的直接影響下,多種雜交鯉混養在黃河不同支流的水域中,使黃河鯉魚種質資源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多種鯉魚混雜,黃河鯉魚品質下降。主要表現在體色變異、漿片紊亂和體型變化。
主要變化:
1.增長放緩。正宗的黃河鯉魚,當年壹般能重250-500克,次年能重500-1000克。但近年來發現,很多地方生長的黃河鯉魚魚苗,第壹年只能長到100-130克,每兩年只能長到500克。
2.性早熟。正常的黃河鯉魚壹般2歲以後成熟。目前,許多地方飼養的黃河鯉雄性個體性成熟年齡為1歲,嚴重影響了黃河鯉的正常生長。
3.抗病能力減弱。黃河鯉魚以抗病能力強著稱,壹般不會患大量死魚病。然而,近年來,許多地方頻繁發生疾病(如出血病)的大量爆發。
4.體型和體色變化很大。在壹些地方,黃河鯉魚的肚子更大,身體顏色更淺或更深。糖醋鯉魚,著名的魯菜
簡介:黃河鯉魚肥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名吃。《詩經》雲:不吃其魚,則為河之鯉,說明早在3000年前人們就開始食用黃河鯉魚,使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同時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
說到黃河鯉魚,就不得不提糖醋鯉魚,這是壹道由黃河鯉魚烹制而成的名菜,也是魯菜的代表作之壹。
“糖醋黃河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濟南北面靠近黃河,所以做菜用的鯉魚就是黃河鯉魚。這種魚生長在黃河深水中,頭尾金黃,鱗光肉嫩,是宴席上的佳品。《濟扶南誌》中有“黃河之鯉,南洋之蟹,及方”的記載。據說“糖醋黃河鯉魚”最早始於黃河重鎮濼口鎮。這裏的廚師喜歡用活鯉魚做這道菜,在附近的地方很有名,後來傳到了濟南。烹飪時,廚師用刀痕將魚身切開,用濃稠的漿糊包裹,油炸,將頭尾傾斜,再用濟南當地著名的濼口醋和糖做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這道菜外香裏脆裏嫩,還有壹點酸味,很快成為名店的美味。“糖醋黃河鯉魚”是濟南匯泉樓制作的最著名的壹種。現在想去正宗的糖醋鯉魚,可以去濟南泉城公園的南過去餐廳。
原料:黃河鯉魚1條(約750克),糖200克,醋100克,醬油10克,鹽3克,蔥姜蒜末5克,清湯300克,水澱粉150克,油適量。
方法:
1.將魚去鱗、去筋、去內臟,洗凈。先將魚兩邊每隔2.5厘米切直,深度約為1.5厘米,然後用斜刀把魚向前壹片壹片的切好(每片不碎)。然後將魚提起,使刀口張開,在魚的肉中撒上精鹽稍微腌制壹下,在魚的全身和刀口上均勻的塗上壹層濕澱粉糊。
2.燒熱炒鍋,倒入油。炒鍋七成熱的時候,把魚連同魚尾壹起放入炒鍋,刀口馬上就開了。此時用鏟子托住魚,避免粘鍋,煎2分鐘左右,將魚推到鍋邊,魚尾向內彎曲,使魚呈弓形。將魚背部朝下煎2分鐘,然後翻轉過來將肚子朝下煎2分鐘,待魚全部呈金黃色時撈出。
3.將炒鍋設大火,放入油50克,六成熱時,放入蔥、姜、蒜末,煮醋、醬油,放入高湯、白糖燒開,用濕澱粉勾芡,澆上少許熱油,迅速澆在魚上。
甘肅美食——石煮黃鯉魚
石烹是古代使用的壹種烹飪方法。古代河西有壹種“石烤”的烹飪技術,但現在甘肅臨洮仍保留著傳統的石烹方法,用來做菜肴和面食。“石鍋煮黃鯉”具有肉質鮮嫩、魚味醇厚、造型美觀、風味獨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