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過後,氣溫急劇上升,形成炎炎夏日。把夏天最熱的壹天稱為“三伏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在劉的《史記》中說:“秦德公第二年(公元前676年)先降。”唐人張守節曰:“六月初三,秦公始行,故雲初伏時,伏者藏以避暑。”像古代三伏天的其他節日壹樣,許多飲食習俗在民間流傳。
老北京民間流傳著壹句話:“餃子躺在頭上,煎餅攤雞蛋在腳上。”講的是老北京幾天家家遵守的美食民俗。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和說法?據說和節氣有關,也和當時菜農的生產技術有關:農業落後,沒有溫室設施,也沒有更多的夏季蔬菜供百姓食用。夏季至日降幾伏的時候,正是蔬菜青黃不接的時候,而由於老北京的陰雨天極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想在這個時候吃點簡單、清淡、爽口的飯菜,於是就衍生出了陰雨天吃餃子、面條、煎餅的習俗。
餃子,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初在餃子裏叫“餛飩”。據史書記載,三國時魏人張儀所著《廣雅》壹書描述了壹種餛飩食品:“今餛飩形如月牙,天下通用。”吐魯番壹座唐代古墓出土的木碗中發現了十幾個餃子,形狀與餃子壹模壹樣。清代吃餃子叫烹餅,《燕京歲時》說:“每屆第壹天,無論貧富,都用白面烹餅,稱為雲烹餅。”以上說明老北京人吃餃子的歷史悠久。
北京人壹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福田,餃子的品種和餡料也是五花八門,有水煮餃子、泡面餃子、煎餃子、炸餃子。有肉餡的丸子,南瓜、南瓜或西葫蘆拌肉,壹年四季都有韭菜餡的,還有鮮藕、木耳、雞蛋、口蘑餡的餃子。小時候家裏人也喜歡包冬瓜餡的鍋貼餃子。
鍋貼餃子又叫“福(福)貼”或“福(福)貼”餃子,“福”與“福”諧音,寓意吉祥富貴。
60多年前,那時我家人口眾多。每年夏天,用磚在壹個小四合院裏搭起壹個小土鍋竈,竈下點著柴火。爐子上發出很大的叮當聲。我媽在錚錚上抹了壹層油後,把大錚錚包好餃子,蓋上鍋蓋,先用猛火煮,再用小火。餃子蘸點醋只用了十幾分鐘,又脆又香。還記得在醫院幫忙擦瓜絲吃鍋貼的場景。現在高檔和低檔的餃子品種很多。如果妳不想自己做餃子,妳可以買各種各樣的冰餃子或者在餃子館吃。當然味道沒有自己的好吃。
這是夏天最熱的壹天,老北京的家庭主婦們喜歡在這個時候制作簡單光滑的面條作為主食,所以他們被稱為“貳負面條”。
在古代,面條被稱為“湯餅”和“無菜”。張岱的《夜行船》壹書中有“魏作湯餅,金不管”之說,面條也是從湯餅逐漸發展到面的。
古時候做面湯,壹只手拿著拌好的面,另壹只手撕塊放入鍋中,形成“塊湯”,很稀,就像蝴蝶翅膀壹樣,所以又叫“蝴蝶面”。這種制作面湯的方法類似於山西刀削面。直到晉代,人們才使用案板、搟面杖和刀,而不是用手拿,所以此時面條也被稱為“不拿”。北宋時,人們制作長面條,稱之為“索面”。直到明清時期,面條的品種和花樣更多了。解放前和解放後,面條的種類很多,有拉面、刀削面、機器面、掛面、白玉米面等。
三伏天吃面條的民間習俗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魏式春秋》上說:“三伏天吃湯餅,拿毛巾擦汗,看起來嬌然。”那為什麽大熱天吃汗津津的熱湯面?南朝時有書曰:“六月有日食湯餅,名曰邪。”在古代,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邪月,六月要祛邪,而“以熱攻熱”的方法壹直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季和夏季養生的好方法。此外,夏收剛剛結束時,人們有“趁早”的習慣。他們吃兩碗新麥做的面湯,汗流浹背,這就是第二天吃面的原因。
老北京人不僅喜歡吃涼拌豬肉炸醬面、小碗幹炒面、麻醬面,還喜歡吃熱騰騰的炸醬面、花椒油麻醬面、黃瓜絲、蘿蔔絲、四季豆、蒜末。那時候經常吃肉片雞蛋黃花木耳打鹵面,還有如今鮮為人知的“肉油面”“羊肉面”。
所謂的肉油就是煮豬油,泡湯就是第壹年吃剩的泡菜。
湯加胡椒茴香是在火上煮沸制成的。這種肉和油腌制的湯與壹些菜混合在壹起。很滑很好吃,但在舊社會是美味。
“羊肉面”起源於宋代。元朝胡思慧寫的《吃食》壹書中,用羊肉、蘑菇澆面,記載用花椒、鹽、醋調汁,可補中焦。老北京人選用羊的胸腿筋肉燉七八次,然後切成丁,加入泡好的蝦米、口蘑、黃花、黑木耳、姜片、椒鹽、醬油、料酒、味精煮熟,再用這種湯在面條上撒些香菜、花椒粉、醋,會使食物香而不膩,補氣補血,吃後全身出汗。
在三伏天,老北京人也吃煎餅和雞蛋。
每年立秋之後,天氣會比中福涼爽,所以家庭主婦可以站在火爐前為家人烤薄餅。
在古代,餅是由谷物和面粉制成的食物的總稱。直到唐宋時期,餅才開始變成用面粉做成的圓形面食,出現了千層餅、酥餅、家常餅、煎餅等多種餅類。
在老北京,市場上到處都有蛋糕店,主要制作千層餅,為普通人提供食物。家庭主婦們壹年四季常做蔥花油餅、面餅、釀合子、肥油餅、芝麻糊糖餅等作為主食。三伏天我喜歡烤肥仔餅和荷葉餅,然後煮綠豆粥,撒點雞蛋,買點醬豬頭,拌蒜泥番茄醬,拌涼粉或者拌魚,壹口吃了,是三伏天很好的提神又好吃的食物。
老北京的三伏天雖然沒有大魚大肉,有些清淡平淡,但卻是人們適時的時令食品,值得繼承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