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歷史上,黃酒統治中國的時間要比白酒長得多。商周時期已經發明了酒曲發酵法,大量釀造黃酒。蒸餾酒始於元代。直到清朝中葉,中國人飲酒的主流還是黃酒,白酒的普及程度無法與黃酒相比。
在中國,曾經有“南酒北調”的說法。但所謂北方酒,並不是指白酒,而是指北方出產的各種黃酒主導的酒界。當時山西和山東都是黃酒的重要產區;而九難則是以江浙為核心的黃酒。
在明清黃酒的格局中,九難沒有北酒那麽墨守成規。由於技術創新,九難的銷量逐漸增加,成為中國最主流的黃酒,紹興黃酒開始流行。九難著名的花雕、臺雕和女兒紅都產於浙江紹興。從清初開始,紹興酒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漸進入全盛時期,家家戶戶都釀造紹興酒。據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這裏的土壤和水適合釀造黃酒,導致很多大作坊,釀造工藝有統壹的程序和規範。
到了清代中期,由於社會財富逐漸減少,戰爭不斷,糧食產量開始減少,黃酒的經濟價值不如燒酒。由於糧食成本高,酒精度低,產量開始逐漸減少,北方喝黃酒的習俗逐漸被燒酒取代。
目前,北方只有山東和山西仍有少量黃酒生產。紹興黃酒在工業方面是最完整的壹脈。
2.紹興黃酒有沒有女兒紅,狀元紅,花雕之類的?
這些常用名並不專業。在紹興黃酒的專業分類中,按制作工藝(含糖量)分只有四種:袁弘、賈凡、山釀、香雪——分別代表紹興幹黃酒、半幹、半甜、甜黃酒。
袁弘:又名狀元紅,因過去在壇壁外塗朱砂而得名。是紹興黃酒的散裝產品,屬於幹黃酒,含糖量在15 g/L以下,但現在很少直接喝袁弘。酒廠釀造袁弘的主要目的是在生產其他類型的黃酒時用它來調整酒體。
加米:又名花雕,是紹興黃酒的代表和最好的品種,屬於半幹黃酒。含糖量約為15.1-40克/升..之所以命名為“加米”,是因為釀酒時控制酒精度,多加米,使酒體更濃。
袁弘和賈凡在發酵過程中加水,而以下兩種可以稱為強化酒,或“葡萄酒集酒”。發酵時加入酒而不是水,抑制發酵,提高含糖量。
好釀造:加入儲存1-3年的袁弘代替釀造水,進行好釀造。用釀出來的酒釀酒,叫好釀。這是半甜黃酒的代表,其含糖量為40.1-100g/L..
香雪:蒸餾酒糟得到45度的白酒,是用大米代替水倒出來的。香雪是從白色酒糟和添加白酒的香氣中得來的,稱為香雪。這是甜黃酒的典型代表,其含糖量在100g/L以上..
*所謂臺調,就是改良的紹興酒,用好酒和香雪勾兌而成。
海派黃酒是在黃酒的基礎上改進,加入了話梅、枸杞等。,並降低酒精含量。這已經不在紹興黃酒的範疇了。
花雕酒不是專業名稱,也不是各種黃酒,只是壹個俗稱。實際上是長期存放後的黃酒,因其壇子外面有五顏六色的雕塑裝飾而得名。優質的雕酒,壹般是紹興黃酒,在酒窖或酒倉存放多年。
女兒紅和狀元紅都是雕酒的壹種,也是俗稱,由古俗演變而來。早些年,江浙人家生了孩子,父母會釀幾壇酒埋在後院的大樹下,等孩子長大了再挖出來喝。女兒長大結婚喝女兒紅,兒子讀金榜高中喝莊袁弘。
3.黃酒是料酒,便宜!?
這種認知與工業規模化生產導致的葡萄酒質量長期下降,以及長期以來的銷售和定價方式有關。但這不代表沒有高品質的米酒,也不代表米酒只是壹種低成本的料酒。
另外,低質-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使得廠商更願意把優質產品賣到國外,把低端產品放到國內市場(請不要用愛國問題綁架)。曾經有壹家酒廠把出口產品放在上海,但最終不得不全線撤退。因為五年中檔黃酒賣100元被忽略了。黃酒在尚超很常見,它的制作方法不同於手工制作的黃酒。
也許天價白酒在今天已經司空見慣,但實際上明清時期的燒酒還僅限於平民階層的飲用範圍,上流社會的飲酒時尚是喝當地的黃酒。在當時很多人眼裏,只有出身不正當家庭的人才喜歡喝那種酒精含量很高的燒酒飲料來尋求刺激。在清士多,有“黃酒貴則漲價,白酒便宜則漲價”的詠聲,反映了當時黃酒和白酒成本的巨大差異。
4.黃酒應該和梅子喝還是和姜絲喝?
當然,如果妳想這樣喝,沒有人會阻止妳。有壹種說法是,蔣介石到臺灣省後,因為懷念家鄉的黃酒,就帶著師傅去釀酒。但是因為當地氣候不適合,做出來的黃酒並不好吃,所以放了話梅和姜絲來掩蓋壹些難聞的味道。然後喝這種方式是由南向北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