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唐人盧言的《盧氏雜說》記載,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經成為了宮廷裏的主要食品。《太平廣記》引錄了《盧氏雜說》所記載的壹位專為唐代宮中做饣追子的能手“尚食令”(專供膳食的官):“馮給事入中書祗候宰相,見壹老官人衣緋,在中書這裏記載的是造饣追子能手(“尚食令)在馮給事家做饣追子的過程。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唐代的饣追子已經不同於南北時期的“大饣追薄餅”了。南北時期的”大饣追薄餅”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饣追子,已經是油炸的大圓餅了.看上去有點近於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這種近於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饣追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稱謂,而且發展為元宵節的節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谷撰《清異錄》就把這種饣追子稱之為“上元油饣追”了,說明在北宋時饣追子就已經成為了元宵節的專門食品。可能因為“上元油饣追”又圓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畫明珠”。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元宵節的食品,就有這種饣追子。但並不稱“油饣追’,而是稱“焦饣追”。《東京夢華錄·十六日》介紹汴京所賣元宵節食品時寫道;“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饣追。唯焦饣追以竹架子出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架子前後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從這段記載看,‘焦饣追’乃是元宵節的重要節令食品,所以售賣時還要”打旋羅”。《東京夢華錄》中提到的“圓子饣追拍”.也是“焦饣追”,是“焦饣追”的另壹種稱謂。
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元宵節的食品時寫道;“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科鬥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團子、滴酥鮑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諸色花纏、蜜煎、蜜果、糖瓜蔞、煎七寶姜豉、十般糖之類,皆用鏤裝花盆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彩益,歌叫喧闐。”這裏記載的食品是元宵節街上售賣的節令食品。“乳精圓子”、“饣追子”居首位。“乳糖圓子”和‘饣追柏”即後來的元宵,“乳糖圓子”可能是水煮的,“饣追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節食品油饣追之所以被稱為“圓子”(“浮圓子”、“乳糖圓子”),主要因為這種食品的形狀是圓的。“圓子”之所以逐漸被人們選定為元宵節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圓圓的.人們食“圓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圓子”圓圓的,象征著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團聚壹起,吃著圓圓的 “圓子”,仰望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希望團圓幸福的情思。宋代壹些詩人頒”圓子’,也寄托著詩人希望團圓的情思。
宋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坐間成四韻》寫道: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裏,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的“團圓事事同”,似是在說元宵夜裏月是圓的、圓子是圓的、人是團聚的等意思。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況。圓子浮在水裏,像珠子壹樣翻滾,盛在碗裏又白白的、圓圓的,很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也就是後來圓子又稱“湯圓”的原因。元人伊士珍在《郎環記》中還記載了壹則用以解釋元宵節吃圓子的傳說:“嫦娥奔月之後,異晝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復為夫婦如初。”這是元宵節食圓子的風俗形成之後附會出來的傳說,但傳說中的“團團如月”的思想,耳實地反映了人們元宵之夜追求團聚的理想。元宵節的食品油饣追、圓子被稱為元宵始於清代,清代可以說是“元宵”、“湯圓”、”圓子”多種名稱並存的時代。這從清代詩人的壹些詩中可以得到證明。從當時詩中的描寫看,清代已經把圓子稱作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經基本與今天的做法壹樣了清代的文學家李調元在《元宵》詩中描寫元宵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格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元宵夜裏.人已散去,可是那賣元宵的小飯還在叫賣“湯圓”。這說明,“湯圓”壹詞,在清代已出現了,而且壹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稱作湯圓。清代的時候已經把圓子稱作“湯圓”了,可見那種認為“湯圓”之始於袁世凱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蘇州壹帶的元宵食品還有“圓子”和“油饣追”的區別。記載說:“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日‘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追’,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 這裏的“圓子”即元宵,這裏的“油饣追”有點像今天的烙餅,是近於宋代所謂“油饣追”的元宵食品。
制作方法:豆煮爛了再加小元宵煮熟,把藕粉先調好再煮在壹起,快好時加糖或甜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