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白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白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白族人民的春節不是從臘八節開始,而是從立春開始。“立春”,白族人俗稱“Daincvnl”,意為“打春”,也是李霞的第壹個節氣。白族人把立春看作是去年四時的結束,明年四時的開始。民間有“迎春”、“打春牛”的習俗。

舊時立春之日,縣令攜家帶口,穿禮服到國壇,以五香菜(俗稱春菜)和春酒迎接春帝和莽神,稱為“春節”。祭祀結束後,象征性的鞭笞,俗稱“春打”,打碎了春牛的泥塑,人們爭搶春牛的土塊,放在自己的地裏,祈求莊稼避過蟲害,獲得豐收。“春假”過後,柏鄉人回鄉燒香守節,以求壹年四季平安,春節開始了。

臘月三十是壹年中的最後壹夜,白語稱之為“羊王集”或“多普吉加”,即中國的除夕節。白族人把這壹天視為春節的重要節日。以幹凈衛生著稱的白族人,為了過壹個好節日,會在臘月二十四拆封洗滌被褥衣物,把家裏裏外外收拾得幹幹凈凈,稱為“[co gonp] p”,即除塵,意為清理壹年的辛酸。

這壹天,白家人還會進行“SonxZop”,給竈王爺獻上糖果,意思是守口如瓶。從此,他要避免說臟話、氣話、不吉利的話。還有說要把竈王爺關起來,不讓他去找玉帝說壞話。除夕晚飯後妳必須洗腳。民間有壹句樸素的諺語,“除夕夜洗腳,吃喝匆匆”,意思是除夕夜洗腳之後,無論做什麽事,都會走在別人前面。

除夕夜,白族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春聯以自己的作者為原型,內容豐富,用詞典雅得體,以示家世、家風、情操。家裏沒有死者的都貼紅對聯。如果家中三年以下有喪事,貼綠色或黃色春聯,以示春節時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悼。春聯在柏鄉很常見,水平很高。素有“家家對聯花”之稱,素有“對聯之鄉”的美譽。其書法造詣和楹聯被作家柏華、李準、彭景峰譽為“全國第壹”。

除夕夜,白族還有“種神樹”的習俗。居民們通常在除夕夜在天井裏種壹棵年輕的松樹或柏樹或栗子樹作為“神”。後來,這種習俗逐漸失去了“神”的作用。大多數白族家庭把樹苗帶到房子前面或其他地方,但在這壹天每家每戶植樹的習俗壹直保留下來。

燃放鞭炮是白族人民除夕夜辭舊迎新的壹項特別重要的活動。同時,在除夕夜,會有壹年壹度的祭祀。年祭主要有豬頭(豬舌要切掉以示不煩)、豬尾、公雞、生魚,配豆腐、僧飯、清酒、綠茶。先拜天上的神,再拜祭壇、祖先、門神、井神、獸神。每年祭祀後,白族還有封門封井的習俗。門關上後,當晚就不會再有戶與戶之間的客人來訪。

節日過後,全家人會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年夜飯的菜品不僅豐富,而且有壹定的寓意。比如豬頭肉壹定要配豬尾巴,意思是“壹個頭壹個尾”;蒜苗炒魔芋,意為“順滑”;燉蘑菇,意為“圓而飽滿”;燉蓮藕,意為“童童太太”;燉魚,意為“吉慶有余(魚)之類。

年夜飯後,晚輩會給祖先和長輩磕頭,這叫辭。然後在燈下喝茶,吃水果,看電視守夜,這叫守望。至此,年夜飯節結束。

白族人在農歷初壹至十五的春節活動主要有:開門、燒香、搶水、初壹素祭、旅遊、賞春聯、掃墓祭祖、打秋千、邀春客、追娃娃街、祭幼女、祭神、做龍燈、耍牛舞、慶元宵。

大年初壹淩晨,男子放鞭炮,開大門,高聲唱“開門,新年好,吉新年好”,呼喚開門。白家主要頭領攜帶鞭炮、香蠟、供品前往城隍廟、主廟等寺廟,爭取第壹個香爐。能拿下第壹欄《頭香》的人,說明他們常年興旺。男青年帶上紙香味的鞭炮,在溪潭邊或山泉邊燃放,拿幹凈的水回家喝,叫搶水;誰搶了第壹個水,說明壹開始壹切順利。

這壹天,白族人還用炒湯圓、幹色米片、幹香椿芽和和尚米、素茶、素酒等素品,逐壹祭祀天神、竈神、家壇神、宗族神、井神、門神,然後到我們的主廟和觀音寺祭祀我們的主和觀音,稱為素祭。這壹天,除了家庭主婦,大家都出去旅行;出門的時候要選擇壹個有利的方向,貼壹張豎紙條,上面寫著“走好”,這樣可以平安壹年。

從大年初二開始,家家戶戶都可以去掃墓祭祖。還可以祭牙、拜財神、祭拜財神,以示“攫取”財富;還可以邀請春天的客人,招待新婚夫婦、至親好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老朋友,擺壹桌酒席;還可以唱社戲,吹笛子,玩牛舞,賞春聯等。,開展各種競技和娛樂活動;當然最熱鬧的還是拜正月,也就是拜年。首先要拜年,就是壹個家庭的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給五福之內的至親長輩拜年,最後給五福之外的公婆親友拜年。

拜年帶的禮物壹般是魚餌、紅糖、香煙、茶葉等四色禮物。新婚夫婦壹定要帶汽巴喜果。除了甜茶、苦茶、瓜果、爆米花、米糖、八碗酒席,長輩還要給孩子“壓歲錢”。其間,第壹天到第四天吃早餐有壹定的規律:第壹天吃糯米紅糖煎餅,第二天吃魚餌絲,第三天吃餃子,第四天吃“滾牛”(糯米餅在水中煮熟,上面蓋著油炸燕麥面和紅糖,這是壹種層層疊疊的特殊食物),第四天以後就可以隨便吃了。從第壹天到第四天,食物要在五件衣服之內熱送對方,以示情意。

在劍川白族的年夜飯中,最具特色和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是“娃娃街”、“女兒節”、“雪梨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