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貶黃州
第壹次是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因為蘇軾自從進入朝廷之後,就壹直反對由王安石領頭的‘新法’壹派,再加上當時的他在文壇上地位很高,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是很大的,這也就間接阻撓了‘新法’的推廣,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強烈不滿,他的政治對手將他所有詩詞收集起來,成為在朝堂上攻擊他的理由和借口。
烏臺,即禦史臺。據《漢書·朱博傳》記載,禦史臺中有柏樹,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禦史臺為“烏臺”,亦稱"柏臺"。烏臺詩案,即禦史臺詩案。它興訟於宋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蘇軾是被告。
原告是:權監察禦史裏行何正臣、舒_,國子博士李宜,權禦史中丞李定等人。他們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要求處置蘇軾。這就引起了皇帝的不滿之後被貶。
2、被貶惠州
第二次是被貶惠州,但是這壹次蘇軾可以說是很無辜的,守舊派的領導人物當時的太皇太後高氏病逝後,變法派抓住機會壹度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守舊派因此被變法派大肆打壓,蘇軾也因為壹貫所站的立場,再加上當時的他是元_黨人的領袖,被變法派全面打壓,也再次被貶。
但蘇軾被貶後心裏面也怡然自得,宋哲宗八年十月,蘇軾被貶謫到惠州。時值深秋,蘇軾看見驛站邊的樹木依然翠綠欲滴,便問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樹,小吏回答是荔枝樹,蘇學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原來蘇軾本人生平酷愛甜食。
蘇軾被貶謫到惠州 ,惠州地處嶺南,氣候溫暖, 壹年到頭甜瓜香果不斷, 其中以出產荔枝、龍眼、柑橘、楊梅等超甜果類出名。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遊魚得水,大飽口福的同時心滿意足地賦詩壹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3、被貶儋州?
儋州是蘇軾生命中最艱難的歲月。那個時候海南島還是壹個蠻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嚴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選場地。到了那裏,真乃天高皇帝遠,妳造不了反,發點兒牢騷也沒有人聽得見的。家破人亡的蘇軾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準備。
“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
已經62歲的蘇軾,隨他的兩位妻子先後去世,跟隨他的紅顏知己王朝雲也已在惠州離開了人間。蘇軾四月十七日接到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誥命,第三天就與家人痛苦訣別,他孤身攜帶著幼子乘船離開廣東惠州,壹代文豪又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經過兩個多月的行程終於到達貶所中和鎮。
他曾將自己的路線形象地描述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說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壹個半月形的弧線。開初東坡在官府租了壹間房子暫避風雨,沒幾天被政敵知道後,下令把東坡逐出官舍。蘇軾寫到自己當年的慘景:“此間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
擴展資料:
人物總評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
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壹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