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方
柴胡15g;當歸15g;白芍15g;白術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克;6克烤甘草。
逍遙散方傑
逍遙散是針對肝郁血虛,脾失健運而設計的。肝為藏血之臟腑,性喜達極限,體陰為陽。如果七情抑郁,肝氣失控,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均可引起肝氣失調、脅痛、寒熱、頭痛、頭暈等證候。?上帝,水谷的本質?(“淩叔?平人不離谷”)。精神疲勞,飲食不足,是脾虛無法運化的原因。脾虛氣弱無權控血,肝郁血虛不利止瀉,故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郁勢在必行,養血柔肝也是不可偏廢的方法。此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特別是當歸的香味能行氣,甜味能急。也是肝郁血虛的重要藥物。白術、茯苓健脾祛濕,運化有道,氣血活躍。炙甘草能益氣、補中、疏肝。雖然是輔助產品,但有贊的可取之處。生姜焦,暖胃益中,少許薄荷助柴胡疏肝抑熱。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同治,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名方。
逍遙散在其源頭流傳。
1.源於漢代:《傷寒論》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四味藥組成。用於氣滯所致的暈厥綜合征,體現了疏肝解郁,理氣的治療方法。《金匱要略》中的當歸芍藥散由當歸、白芍、茯苓、白術、澤瀉、川芎六味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妊娠腹痛及婦女腹部各種疾病,具有疏肝養血、健脾燥濕的功效。雙方都是調和劑,都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2.宋代方藥:逍遙散最早見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四逆散、益智枳實、當歸芍藥、澤瀉、川芎、薄荷、生姜組成,即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姜。主治肝郁血虛引起的雙側疼痛,寒熱交替,頭痛頭暈,口幹咽燥,神疲乏力,食少,月經不調,乳脹,脈弱。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的作用。
3.豐富於明清:明代《驗姚漢》所載柴胡腎俞湯,由柴胡、白術、甘草、人參、川芎、當歸、熟地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袁茵、元陽怒傷所致的失明。明代《手氏保元》所載加味八珍湯由黃芪、白術、甘草、防風、熟地、川芎、白芍、人參、知母、當歸、山藥、益智仁、升麻和黃柏組成。如果女方已經流產,最好提前給女方滋補壹下。清代傅青主婦科用逍遙散加減,由茯苓、白芍、甘草、
柴胡、茵陳、陳皮、梔子用於治療抑郁、口幹、嘔吐、吞酸、失血。
如果妳跌倒了,妳會崩潰的。宇軒痛經湯由白芍、當歸、牡丹皮、梔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黃芩和甘草組成,未來主要用於治療女性腹痛。所列方藥均以逍遙散基本方為基礎。
4.近代發展:從逍遙散化裁出許多方劑,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且多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為基礎,靈活配伍。如歸芍丸(中醫婦科病診療,1959版)與續斷、杜仲、山茱萸等配伍。論疏肝健脾、補腎利尿的基本藥物。解郁何歡湯(千寨醫學講義1964版)由三七、合歡皮、柏子仁等配伍而成。論基礎醫學疏肝解郁,養心安神。乳痛方、乳腺囊性增生方(中醫法方1985版)主要由香附、青皮、牡蠣、王不留行、連翹、花粉等配伍而成。疏肝通絡,散結消腫。
逍遙散的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2: 13):實驗表明,逍遙散能增強硫噴妥鈉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長其麻醉時間,增強麻醉效果,有顯著的鎮靜作用;對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減輕驚厥程度,並有壹定的抗驚厥作用。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本方能顯著減少小鼠扭體次數,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2.對性腺功能的影響KAMPO,(1983;12: 13):實驗表明,本方具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這種活性是通過卵巢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