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銀魚
1,形態特征:體型長,頭寬扁,三角形。吻部尖而平,嘴大,末端位置,口裂長至前緣以下。上頜骨延伸到眼睛中間以下。下顎從上顎稍微突出。舌頭很大,有兩排牙齒。背鰭的起點等於胸鰭和尾鰭的基部。
2.年齡與生長這條魚的壽命是65,438+0歲,它的父母在分娩後相繼死亡。幼魚生長迅速,2個月達到捕撈標準(4 cm),半年後體長達到10 cm以上。
3.捕食性銀魚為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浮遊動物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7.1 cm以後主要以小魚為食,仍吃壹些浮遊動物。從8.1 cm到肉食性魚類,以美白蝦、鰱魚等小型魚蝦為主要食物。
4.繁殖銀魚的繁殖群體體長壹般為11cm-15cm。產卵期65438+10月上旬至3月中旬,水溫2℃-8℃。當天氣平靜、晴朗、溫暖,溫度在零度以上時,隱蔽水面和湖灣的產卵活動最為旺盛。所產卵重而粘,在水溫2℃-10℃條件下,孵化期約35天。
二、太湖新銀魚
1,形態特征細長,頭小而略扁,吻短而鈍,口小而端位,口裂達眼前緣以下。上頜在前邊緣之外。舌細長,前端略凹,無齒。背鰭起點離胸鰭基部比離尾鰭基部遠。
2.年齡和生長幼蟲生長迅速。4月左右孵化的幼蟲,1個月後可長到2.5厘米,2個月後可長到4厘米,4個月後可長到5厘米-6厘米。春天孵化的幼魚稱為“新口銀魚”,秋天孵化的稱為“老人銀魚”。冬春季處於幼魚生長階段,春季與產卵群體的親魚共存。4-6月體長4 cm -6 cm,體重0.3 g -0.9 g,此魚壽命1年,產卵後逐漸死亡。
3.壹生以大型浮遊動物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
4.太湖新銀魚在春季和秋季有兩個產卵群。春季生殖種群體長壹般為5.3厘米-7厘米。產卵期為3月上旬至5月中旬,豐水期壹般在4月中旬,水溫約為65438±05℃。產卵群常產於湖泊靜水中或入口微流區,卵圓形,重,孵出的幼蟲長3毫米-3.3毫米。
秋季產卵群體個體比春季小,產期多在6月上半月5438+10月,水溫20℃左右,卵重,孵出仔魚2.7 mm左右..
銀魚的養殖技術:
銀魚人工繁殖的操作方法與太湖銀魚基本相同,只是繁殖期不同。這裏以銀魚為例介紹銀魚的人工繁殖。
(1)親魚
1.親魚的來源。
在銀魚繁殖季節捕獲的性成熟個體可用於人工繁殖;被飼養到性成熟的個體可以用於人工繁殖;未達到性成熟的個體不得用於人工繁殖。
2.親魚的捕撈。
銀魚的捕撈應在產卵盛期進行,黃河以北的捕撈可從6月5438+2月上旬開始,黃河以南的捕撈可從6月5438+2月中旬開始。漁網可以是刺網(目數2a為1.5-2.4cm)或冰拖網。親魚應在產卵繁殖集中的產卵場捕撈;當從刺網中取魚時,妳應該輕輕地從頭上取。
3.親魚繁殖。
在銀魚集中捕撈期捕撈的體格健壯、個體較大、性腺未成熟的個體可作為親魚保留,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1)親魚可以養在籠子裏,也可以養在池塘裏。
(2)親魚網箱尺寸可為5m× 5m× 2m,或4m× 4m× 1.5m,網眼2a為0.5cm,親魚池面積可為0.2-0.4公頃,水深為1.5m..
(3)網箱的儲存密度不應超過4000米/立方米,池塘的儲存密度不應超過0.5公斤/立方米。
(4)在貯藏時間內,應投放足夠的小魚小蝦供親魚食用,並加強貯藏管理。
4.親魚的選擇。
雌魚成熟的標誌:壹般健康,腹部明顯較大,臀鰭較小,呈三角形。提起魚後,可看到魚卵在腹部流動,用手觸摸腹部柔軟,魚卵圓形、明亮、分散。雄親魚成熟的標誌:個體比雌親魚小,腹部不增大。成熟雄性胸部呈玫瑰紅色,臀鰭呈波浪狀,臀鰭上方有吸附性大鱗片,泄殖腔上方體腔左側有月牙形、乳白色精巢。
(2)人工授精
1.性別比。
用於人工繁殖的親魚雌雄比為1: 2-3。
2.授精方法。
應采用幹授精,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精液授精。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捏雌魚頭提起雌魚,用幹布擦幹魚的表面水分,用右手的拇指從上至下輕捏雌魚的腹部,讓魚卵流入幹授精皿中,然後依次取2-3條雄魚擦幹體表,將精液擠入臀鰭, 放入授精盤中與魚壹起受精,並立即加入少許用篩網絲過濾的水庫水或0.7%生理鹽水,搖勻後靜置。
(2)輸精。用尖頭鑷子從肛門向前切開雄魚的腹部,取出腸,挑取精巢放入幹燥的授精皿中,用玻璃棒或鑷子搗碎並研磨精巢,然後從上至下放入雌魚頭,從前至後輕輕擠壓腹部,使卵子流入皿中受精,用雄魚的尾鰭攪拌精子和卵子, 加入少量過濾後的水庫水或0.7%生理鹽水,搖勻後靜置1-2分鐘。
(3)受精卵的孵化
銀魚的受精卵應低溫孵化。孵化時間比較長,平均水溫6℃-7℃時孵化成魚苗需要30天左右,需要100小時以上。水溫越低,孵化時間就越長,所以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必須控制水溫的變化。滿足受精卵發育對溶解氧的需求,防止受精卵腐生病的發生和傳播。
水溫應控制在1℃-8℃之間,不能結冰或超過10℃,否則孵化率會大大降低或發育異常。水溫的突然變化應控制在2℃以內。換水時,可以使用相同溫度的室內蓄水池水。溶解氧是通過換水來實現的。壹般每日換水次數根據水溫而定。如果前三天內平均水溫在3℃左右,最好不要移動孵化盤。在後續孵化過程中,當日平均水溫低於4℃時,如5℃-8℃,應每兩天換水壹次。受精卵在保溫箱內不能重疊擠壓,否則會缺氧死亡或發育異常。保溫箱水深5 cm左右,保溫箱內不能有陽光直射,也不能有暗室。
銀魚養殖技術
壹、池塘銀魚的習性。
1.習慣。大多數人生活在池塘的中層和下層。除了缺氧,它們很少在上層發現活動,比如池塘周圍和底部的水生植物,它們經常鉆進去。仔稚魚有很強的趨光性,在夜間可以被光線誘導成群,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其生長和攝食情況,而成魚不具備這種特性。
2.飲食習慣。幼魚在孵化後10天開始攝食,餌料為輪蟲。以後逐漸選擇體積較大、較易獲得的浮遊動物作為食物,順序為無節幼體、橈足類幼體、枝角類和橈足類成體。銀魚是肉食性魚類,主食是小魚小蝦。
3.生殖習慣。在池塘裏,銀魚可以發育到性腺成熟,自己產卵。性發育和產卵的特點與自然水域基本相同。在長江中下遊,產卵盛期為65438年2月下旬至65438年10月下旬。有水生植物的硬底池,產卵集中,受精率可達80%-90%。
第二,池塘條件。
選擇老口塘,要求水質新鮮,無汙染,避風日曬,取水排水方便。單個池塘水面0.2 -0.3公頃(1公頃或15畝),套種池塘水面0.3 -0.6公頃,池塘深度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塘周圍有適量水生植物。註意:不要與動物飼料和雜食魚類混合。
三、苗木放養與培育。
1.準備育苗池。從養家魚的肥料池中拉網,適當翻底泥表層,再將此池的水清淤消毒後倒入放養池。由於大銀魚開始進食時溫度較低,池塘水質難以培養,尤其是輪蟲密度較低。利用家養魚塘中的肥水,將輪蟲導入休眠卵中,快速增加放養池中的飼料密度。這項工作要在放養前兩周完成,放養前水池水深0.6米。
2.種苗來源。對於第壹次需要的苗種,可以在自然場采集成熟親本,對成熟親本進行現場人工受精,通過現場人工授精獲得受精卵(受精卵在養魚場出售)。受精卵可以在室內靜水中孵化。水溫保持在4℃-6℃時,30 -40天就出膜,孵化率高,放養效果好。2月底以後放片,更容易拿到開片餌,有利於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養方法。胚胎期放養雞蛋效果好於魚苗,孵化前1周在池中孵化。每667平方米(1畝)投放受精卵2萬個,9-6月捕撈銀魚30公斤。放養量過大,會造成幼苗餌料不足。水池水深1 m -1.5 m
4.培養技術。幼蟲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為食。孵化10天後,沒有餌料就會死亡,所以放養池要提前充分施肥,保證吃的時候有足夠的餌料。輪蟲通過在培養餌料中施加充分發酵的糞肥和石灰水可以達到相當的密度,10天-15天後,水變稠。
銀魚幼魚階段可經常施肥,根據水色和水溫控制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達到40 cm以上,水深保持2米。
四、成魚養殖。
1.提供充足的誘餌。成魚期(體長40毫米以上),攝食量大,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所以需要經常施肥來維持浮遊生物的密度。施肥時要施腐熟發酵肥或撒少量豆漿,每天每667方水用大豆250-500克,根據水質情況靈活掌握。
2.當心浮頭。銀魚對溶解氧的要求比普通魚高,混養時總是先浮。當水溫為20℃時,會出現浮頭。如果不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可能會發生大量死亡。防止浮頭的方法是減少施肥量,不使餌料生物過度繁殖。如果水太肥,應盡快更換淡水,必要時可使用氧合器或氧合器增加氧氣。
3.註意飲食習慣的轉變。大銀魚的食性有壹個過渡期,從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逐漸向食肉轉變。發現體長近80 mm的銀魚腸道內有魚蝦,說明食性正在發生變化。小魚小蝦要及時引進,保持壹定的密度,促進銀魚生長。5月份長江流域可以引進合適的卵,孵化出來的幼體正好是大銀魚的攝食期。
4.防高溫。高溫季節,池水深度應保持在2.5米以上,必要時應采取遮陽措施,防止高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