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1893-1950),民謠音樂家。本名華,,江蘇無錫人。他年輕時患眼疾失明,壹生坎坷。失明後,他經常在無錫和惠山的街頭演奏背上的琵琶和手持的胡琴,因此他被稱為“盲人阿炳”。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寒冷的春風》、《龍舟》等。
傳記
1893八月17阿炳出生於無錫雷尊寺旁的頤和山房。他的父親華清河(沒有。是無錫宮雷尊殿的道士,他的母親秦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她婚後不久就成了寡婦,與華清河的婚姻遭到族人的唾罵。她在阿炳出生壹年後死於抑郁癥。阿炳出生時,被父親送到巫溪縣東亭鎮小四方巷老家,由家人撫養。八歲以後,他被帶回道觀,學名華,謚號,並被送到私塾學習。
華精通各種樂器和道教音樂。阿炳年輕時就表現出罕見的音樂天賦。65,438+00歲時,父親教他打石頭抵禦寒冷,練習各種節奏(後來成為當地著名的鼓手)。12歲時,阿炳開始學習吹笛子。他父親經常讓他對著風口吹,在笛子末端掛壹個鐵環,增強手腕力量。後來他幹脆把鐵環換成了砝碼。當阿炳學習二胡時,他更加努力。他的琴弦被鮮血染紅,手指被拉出厚厚的繭。阿炳拉的二胡外層弦比普通的要粗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是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演奏。他長得英俊,有壹副好嗓子,被稱為“小石天”。
1914年,華去世,成為掌管雷尊寺的道士,與堂弟華伯陽輪流掌管雷尊寺的香火收入。後來,由於經營不善,阿炳染上了鴉片癮,生活逐漸陷入貧困。34歲時,他相繼失明,被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婚。
1950夏天,中央音樂學院楊教授、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演奏了壹段錄音。這時,阿炳已經完全放棄音樂三年了。經過三天的練習,他錄了兩遍,留下了三首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冷春風和大浪,龍舟。然而,阿炳自己最喜歡的“梅花三弄”因為沒有足夠的錄音電線而沒有被錄制下來。之後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得20世紀中國古典音樂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中文系擬聘請阿炳為老師,但當時他身患重病,無法應聘。於19565438年2月4日逝世,葬於無錫西郊腳下的“頤和山房”公墓。其妻董才弟於1951年3月27日去世。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家族傳承的藩籬,他博采眾長,吸收了許多技巧,並通過音樂反映了他對痛苦生活的全部感受。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著壹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深沈的氣息,真摯、扣人心弦,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軼事趣聞
人們稱阿炳“三不窮”:民不窮(不畏強權);窮的人不窮(不白吃);窮的人不窮(老實)。
在無錫市,壹個房東在家裏強奸了壹個13歲的女孩。阿炳知道後,立即編詞歌頌,揭露了地主的惡行,激起民憤,嚇得地主逃亡數月不回家。
有壹次,國民黨軍閥唐·請為他的十三姑母舉行生日宴會。阿炳斷然拒絕,被打,但阿炳不屈服,編了歌詞,拉起二胡大罵。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占領了無錫,壹個叫張士軍的人成了漢奸。阿炳知道後,編詞罵他,又被打了壹頓。後來漢奸被日本人打死了,阿炳拍手叫好,沿街唱了壹首《漢奸的下場》,得到了無錫人的掌聲。
音樂創作
江蘇無錫的惠山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將這首樂曲命名為《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們帶入了夜靜、清泉、冷月的意境,而且使人們在聆聽完整的樂曲時,仿佛遇見了那個人——壹個正直頑強的盲人藝術家,向人們傾訴著他坎坷的壹生。
緊接著簡短的引子,旋律從上聲到角聲,然後止於征角聲,最後以鑼聲結束,這是壹條微波形的旋律線,就像作者坐在泉邊沈思往事(片段1)。第二個樂句只有兩小節,* * *在整首歌中出現了六次。它從第壹個樂句結尾的高八度開始。圍繞著宮音上下搖擺打破了前面的沈寂,開始高昂,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情懷(片段二)。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流動,新的節奏因素出現。旋律柔和而堅定,情緒更加激動。主題由壹開始的平靜深沈逐漸轉變為昂揚向上,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命感受和頑強自豪的生存意誌。他的音符在演奏中的頻繁使用,讓音樂感覺有些傷感,這是壹個飽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人藝術家的情感表達。
整首歌的主題換了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延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感情更加充分的表達出來。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寬的伸縮,結合旋律活動範圍的升降來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許多變奏不是為了表達不同的音樂情感,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音樂塑造的音樂形象比較單壹和集中。整首歌速度變化不大,但力度變化很大,從pp到ff。每當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音樂時,琴弓輕重強弱變化,樂聲起伏,令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