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該多吃清熱生津的食物。
多吃酸少吃苦:長夏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的季節,所以人體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應多吃酸性食物,如魚、雞、瘦肉、鴨、豆類、芝麻、洋蔥、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蘆筍、南瓜、小米、玉米、山野菜、批次等。
2、多吃食物解渴。
夏天由於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消化系統功能下降。此時宜多吃些薄食,如早晚粥,午餐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滋補身體。煮粥時,還可加入荷葉、綠豆等具有祛暑、養胃清腸、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3.吃壹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平時也要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桃子、烏梅、草4、番茄、冬瓜、壹碟菜、黃瓜等。鯉魚是很好的利尿食物。長夏季節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和鹹味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飲食宜清淡:中醫認為,經過漫長的夏季,陽氣上升,天氣逐漸轉暖。如果此時人們多吃油膩、易上火的食物,就會引起體內外發熱,從而產生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疾病。同時也不要暴飲暴食,否則容易損傷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長夏節氣如何養生?
生活健康
宜早睡早起,每晚比春季晚睡壹點,以適應陰虛;早上早起為宜,符合陽氣的充盈和旺盛。堅持睡午覺。長夏晚睡早起後,晚上睡眠不足。另外,長夏後中午氣候炎熱時,人體血管擴張,大量血液集中在體表。午飯後,消化道供血增加,大腦供血相對減少。人們經常在下午感到沮喪和困倦。所以長夏要養成午睡的習慣。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壹般在半小時至1小時以內。對於中午不能午休的人,可以聽音樂或者閉目養神代替午休。
飲食健康
常吃蔥姜,養陽氣。冬天吃蘿蔔夏天吃姜,也不麻煩醫生開藥。生姜性溫,屬於陽性藥。長夏吃姜有利於人體陽氣的生長,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的觀點。生姜能解表散寒,化痰止咳,健脾暖胃。現代研究表明,生姜不僅含有姜酚、姜酚、檸檬醛等揮發油,還含有姜酚、樹脂、澱粉、纖維,具有興奮、提神、發汗、清涼的作用。漫長的夏季過後,吃生姜可以緩解暑熱引起的疲勞、厭食、失眠等癥狀。同時,適量吃姜還能刺激食欲,健脾開胃,防止腹部受涼感冒。洋蔥的藥用價值和生姜差不多。因為它含有揮發性的大蒜素,當它從呼吸道、汗腺、泌尿道排出時,可以輕微刺激這些管壁的分泌,起到發汗、祛痰、利尿的作用。
另外,晚餐時可以經常喝點粥,既能解渴,又能保護脾胃。還可以適量吃魚、瘦肉、蛋、奶、豆類,補充蛋白質;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適當搭配粗糧,均衡營養,促進消化。
鍛煉健康
多做慢節奏的有氧運動。漫長的夏季過後,人們應該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慢節奏的有氧運動。氣溫升高,人容易出汗。如果他們此時劇烈運動,很容易導致體內缺水。
情緒健康
漫長的夏季過後,天氣逐漸變熱。“夏天容易難過”,高溫天氣容易讓人“不耐煩”。因此,在漫長的夏季過後,要特別註意情緒保健,努力做到“忌怒不躁”,養成遇事不驚、遇事不慌的心境,使精神保持平靜,心情舒暢,避免大喜大悲,使氣機暢行,避免傷悲傷。
漫長的夏季健康食譜
1,枸杞絲
原料:枸杞50g,瘦豬肉400g,熟青筍100g,料酒、醬油、豬油、香油、白糖、味精、精鹽各適量。
制作:將枸杞洗凈備用。豬肉去筋膜,切絲;成熟的綠竹筍切成同樣長度的細絲。燒熱炒鍋,放入豬油,將肉絲和筍絲同時放入炒鍋,煮料酒,加入白糖、醬油、味精、精鹽,炒勻,將枸杞炒幾下,倒入香油拌勻,即可食用。
功效:補血養陰,抗衰老,延年益壽。
應用:陰血虛引起身體瘦弱,精神疲勞,腰膝酸軟,陽痿,心悸,頭暈,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失眠健忘,貧血,性功能障礙,神經衰弱。
2、蓮子五花肉
材料:1豬肚,蓮子肉50克,香油,精鹽,姜,蔥,蒜。
制作:先將豬肚洗凈,將蓮子(去心)用清水浸泡,然後放入豬肚中,用線縫好,放入鍋中,用水燉透;然後取出晾涼,將五花肉切成均勻的細絲,與蓮子壹起放入盤中,將麻油、精鹽、蔥蒜調料與五花肉絲混合。
功效:益氣補虛,健脾和胃。
應用:脾胃虛寒引起厭食、口淡、氣短、四肢消瘦、消化不良、食後腹脹、便溏、水腫、腹水,以及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
3、沙參百合鴨湯
原料:北沙參30克、百合30克、肥鴨150克、精鹽、味精。
制作:先將鴨子洗凈,切成小塊;洗百合。將鴨肉、百合、沙參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小火慢燉。鴨肉熟了,加少許鹽和味精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應用:慢性幹咳、劇烈咳嗽咯血、聲音低沈、心煩口渴、口幹咽燥、乏力氣短、舌紅、午後低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