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熬粥在什麽時候放堿最好 熬粥出鍋前放食用堿粥會變稠。以“小米粥”為例,做法如下:
主料:小米50g
輔料:食用堿適量
步驟:
1.小米淘洗幹凈。
2.鍋中放足量水燒開加入小米,攪壹下鍋,防止粘底。
3.開鍋後要不停地攪拌才能濃稠。
4.加入壹勺食用堿,增加粘稠度,也更容易熟。
5.待米成花狀時,就可以出鍋了。
6.稍涼盛起食用。
問題三:大米粥放堿好嗎 不好,會破壞營養
熬粥放堿
相克理由:堿會破壞維生素
――做粥用的大米、小米、高粱等都含有較多的維生素。維生素B1、B2、尼克酸和維生素C在酸性中很穩定,而在堿性環境中很容易被分解。
專家評判:該說法確有科學依據。
煮粥時加堿,煮出來的粥比較黏稠,口感更好。這是因為堿可以破壞澱粉粒的蛋白膜,使澱粉全部釋放出來。但與此同時,米中壹些懼堿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維生素B2會被破壞,而米面等谷物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維生素的缺乏。所以為了保護維生素中的B族維生素,煮粥時不要放堿。
問題四:熬小米粥放堿好嗎 是不好的;
生活中常有些人在煮白米粥時,抓些堿放在粥裏,大食堂的廚師尤其喜歡這樣做。壹方面圖熟得快,另壹方面加堿後煮出來的粥更加黏稠好吃,口感又好。但是,他們並不曉得這樣壹來就破壞了米(大米、小米)中最為寶貴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而且因為維生素B1被稱為精神營養素,對神經組織及精神狀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不足時還會產生疲倦、健忘、焦慮不安等癥狀,所以,煮小米粥時壹定不要加堿。
但有壹種情況除外,即在煮玉米粥、玉米糊、制作窩窩頭等玉米制品時,宜添加少量堿。這是因為玉米裏含有的煙酸很高,但是有63%~74%是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結合型煙酸,長期食用這種玉米食品可能發生煙酸缺乏癥――糙皮病:皮炎、腹瀉和癡呆。初期癥狀包括慵懶無力、食欲不振、唇部幹裂、舌頭紅腫疼痛等。如病情持續發展,會使在日光下的皮膚發生皮炎,臉部、手腳皮膚將出現發紅、長水泡、脫皮、褐色素沈澱、粗糙及生皺紋等癥狀。為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在玉米食品中加點堿,即在煮玉米粥、玉米面糊糊、做窩窩頭時,適量放些堿。這樣就可以使玉米中的結合型煙酸釋放出來,變成遊離型煙酸,加堿的玉米食品壹般煙酸釋放率可達37%~43%,並且還能保存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很有好處。
問題五:煮粥放堿有什麽好處嗎? 本來堿性食物有益健康,但是自己添加堿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了。壹是不容易控制量,而是影響來食物的營養成分。
要吃堿性食物,最好是有壹臺,質量好的凈水機,榮格凈水機出來的水,中性弱偏堿性,有益身體健康。
問題六:煮粥放純堿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煮粥加堿是因為堿能促進澱粉吸水糊化,促進澱粉粒外層的谷蛋白溶解入水,結果就能讓粥更快地煮熟,還能讓粥口感更粘稠。堿會讓谷類中少量的類黃酮物質從無色轉變成黃色。所以加堿的粥會或多或少地變成淡黃色或淡黃綠色。放多了還會有壹種堿味,破壞了粥本身的清香氣息。1 煮大米粥加堿不好煮粥加堿的原因,在於堿能夠提高大部分蛋白質與水的親和能力。比如說,泡發各種海鮮的時候,如果加壹點堿,吸水就多,泡發之後就飽滿。對於各種糧食來說,加壹點堿,其中的蛋白質就比較容易吸水溶入湯中,這樣澱粉微粒也更容易散開,煮粥之後口感就比較粘稠。但是,堿對於大部分維生素來說,卻是壹種可怕的敵人。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等維生素都非常怕堿。堿性條件下加熱,損失就更為慘重。加了堿,又長時間地熬粥,無異於把其中的維生素B1和B2趕盡殺絕。堿加多了,還有壹種不舒服的堿味和滑溜感,而且會破壞新鮮糧食中原有的香氣。2煮玉米粥加堿反而有利於維生素的利用玉米粥加堿是因為玉米中的煙酸(也稱尼克酸)這種B族維生素是結合狀態,不易被人體吸收。如果加堿,就能把它釋放出來。在過去只吃玉米沒有其他東西吃的時候,人們比較容易發生煙酸缺乏,故而在某些地區提倡煮玉米粥加點堿。這樣,煙酸倒是足了,維生素B1和B2就被犧牲了。因為玉米裏面 B1和B2不少,人們只要吃不加堿的玉米餅就能補充回來
問題七:煮粥放堿好嗎 煮粥時堿放多了怎麽辦 煮粥用的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等食材中所含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和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很穩定,在堿性環境中就很容易被分解破壞,在煮粥時放入堿會使大米中的B族維生素大量流失,所以煮粥時別放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