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出吳茱萸是黃連的炮制品,方法是吳茱萸。黃連在唐代就已加工。參見“千金方毅”。毛莨科植物黃連、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三角葉黃連[1]。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脾、胃、肝、膽、腸。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濕熱飽脹、嘔吐、吞酸、泄瀉、黃疸、高熱、心火亢盛、失眠、心悸不寧、血熱嘔吐、目赤牙痛、消渴等癥。外用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吳茱萸顏色深黃,味苦,吳茱萸微辛。吳茱萸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郁,主要通過清氣、散濕熱、散肝膽郁[1]。
3吳玉蓮的加工方法唐代有潤、切、煮(炒)法(前進方毅)[1]。
宋代的加工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沿用唐朝的油炸方法外,還有微炸(太平方)、焦炸(姬伯方)、炭制(方食在方)、酒炸(扁鵲)、酒蒸(丹溪新法)和姜炸(招待所保留方)。
到了元代,又增加了局部油炸(“丹溪心法”)和廁制(“原機揭示微”)等方法[1]。
明清以後又增加了醋制、鹽制、乳制、小蘇打制、幹漆制(孟儒)、山茱萸益智制(本草綱目)、黃土姜酒蜜制(本草)、膽汁制、炒槐花制(鏡月全書)、酒羅布麻制(補萬病回春)。闡述了其炮制的目的,如“黃連入少陰心經之手,為治火主藥;治臟之火,則用之;治肝膽之火,用豬膽汁炒;治灼熱之火,研鹽水或芒硝調水炒;治濕熱之火,用山茱萸湯煸炒;治瘀血阻滯,用幹漆粉炒;治積食之火,宜碾黃土調水炒”(本草綱目)[1]。”白痢炒山茱萸,紅痢炒濕槐花,去槐花”(初醒翟廣筆記)[1]。
目前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吳茱萸炙[1]。
黃連片的制備方法:取原藥材,去雜,水洗,潤透,切片,幹燥,過篩去雜;或者及時搗碎[1]。
吳茱萸的炮制方法如下: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去渣,將煎液與黃連片混勻,微悶。藥液耗盡後,放入煎藥容器中,用文火加熱,煎至幹,取出放涼,篩去雜物[1]。
每100kg黃片用吳茱萸10kg[1]。
4.吳茱萸黃色斑塊為不規則薄片狀或碎片狀,周邊暗黃色粗糙,殘留豐富的細須根,片面黃色[1]。堅硬,略帶氣體,極其苦澀[1]。
吳茱萸顏色深黃,味苦,微辣吳茱萸[1]。
5.吳玉蓮質量要求黃連總灰分不得超過5.0%,以鹽酸小檗堿(C20H17NO4 HCl)計,小檗堿含量不得低於3.6%;吳茱萸總灰分不得超過4.0%[1]。
6黃連的性味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黃連味苦、寒。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中醫大辭典: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
中華本草: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
《本草綱目》:“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李:微寒。”
草藥湯:“從少陰經開始。”
《本草舒舒》:“始於少陰、陽明,足以少陽、厥陰、陽明、太陰。”
本草釋義:“入少陰之足腎經、手心經。
7黃連的功效與主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黃連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毒如濕熱脹滿、嘔吐、吞酸、腹瀉、黃疸、高熱昏迷、心火亢盛、失眠、心悸、吐血、目赤、牙痛、消渴、癰腫。外用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酒黃連長於清火。用於目赤口瘡。
姜黃甚至清胃止嘔。用於寒熱、濕熱痹阻、痞滿嘔吐。
吳玉蓮撫慰肝臟和胃停止嘔吐。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中藥加工;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脹滿、嘔吐、泄瀉、黃疸、高熱昏迷、心火過盛、失眠、血熱嘔吐、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用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1]。如黃連解毒湯(正宗手術)治療熱毒、高熱煩躁、癰癤;清瘟敗毒飲治療氣血燒傷(“痱子”);白頭翁湯治療熱痢泄瀉(傷寒論)[1]。
酒炒黃連,可誘導藥升,緩其寒,清頭目之火[1]。如黃連瓜蔞丸(證治標準)[1]用於治療眼睛腫痛、口舌生瘡。
姜炙黃連可解除其苦寒性,增強止吐作用[1]。例如,香姜散用於治療濕熱痹阻、胃不和、嘔吐和腹瀉;玉蓮丸(川藥標1983) [1],用於治療脅痛、噯氣、吞酸、腹瀉。
吳茱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性,使黃連寒而不郁,主要通過清氣、散濕熱、散肝膽郁[1]。如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濟方菊)[1]用於治療內阻郁滯,胸膈脹滿,脅肋脹滿或泄瀉膿血。
中醫大辭典:黃連有瀉火、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治療熱毒、傷寒、實熱煩躁、惡心、菌痢、熱瀉腹痛、肺痹、嘔吐、痢疾、失血、止渴、營養不良、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目赤、口瘡、癰、濕疹、湯火。
中藥: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高熱、煩躁、譫妄或嘔吐,熱毒迫血冒進,濕熱胸悶、泄瀉、痢疾,心火過盛,心煩失眠,胃熱或饑餓嘔吐,肝火目赤腫痛,熱毒潰瘍,疔瘡黃疸,牙齦腫痛,口耳生瘡等。
神農本草經:“主熱致目痛,眼角流淚,視力提高,腹痛瀉腸,婦人腫痛於陰。”
本草經註:“解巴豆毒。”
《名醫錄》:“治五臟寒熱,久排膿血,止渴慌,去水骨,調理腸胃,利膽治口瘡。”
《藥性論》:“殺小兒疥瘡,目暗痛昏,平肝清熱解毒。”
《本草綱目》:“夫子瘦,氣短。”
《日華子本草》:“治五株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增肥止血,並發癤子疥瘡,盜汗,天熱蒸豬肚成丸,治小兒疳積。"
《任齋知止方》:“可以祛邪血。”
《珍珠膠囊》:“瀉心火,使心脹。”酒炒,酒泡,脖子上。"
王:“主心病逆旺,心積。”
《本草補》:“姜汁炒,辛味散熱。”
《本草綱目》:“解除因服藥而產生的煩悶和輕度粉毒。”
新版本草:“止嘔吞酸,止渴,治火眼,安心,止夢遺,躁消飽脹。”
《本草綱目》:“治癰、癰、疥瘡、酒醉、胎毒。”殺死章魚。"
8加工功效吳玉蓮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可用於濕熱滿盛、嘔吐泄瀉、黃疸、高熱眩暈、心火亢盛、失眠、血熱嘔吐、目赤吞酸、牙痛、口渴、癰腫疔瘡;外用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1]。如黃連解毒湯(正宗手術)治療熱毒、高熱煩躁、癰癤;清瘟敗毒飲治療氣血燒傷(“痱子”);白頭翁湯治療熱痢泄瀉(傷寒論)[1]。
吳茱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性,使黃連寒而不郁,主要通過清氣、散濕熱、散肝膽郁[1]。如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濟方菊)[1]用於治療內阻郁滯,胸膈脹滿,脅肋脹滿或泄瀉膿血。
9 .黃連炮制的研究。黃連。含有小檗堿、黃連堿、粉防己堿、藥根堿、甲基黃連堿、木蘭脂素等[1]。
9.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說明黃連要在低水溫下切制,盡量減少在水中的浸泡時間,否則會失去藥效[1]。目前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避免成分在切割過程中的損失,經常將黃連搗碎[1]。
黃連經酒、姜汁、吳茱萸汁炮制後,小檗堿、巴馬汀和藥根堿的含量無明顯變化[1]。但也有報道黃連中小檗堿的含量隨著炮制溫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炮制可以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黃連生品中小檗堿的溶出率為58.17%,酒制、姜汁、吳茱萸的溶出率約為85%,說明炮制促進了湯劑中小檗堿的溶出率[1]。然而,壹些報告與上述結論不同。認為吳茱萸水煎液中總生物堿的含量比黃連水煎液低8.68%,小檗堿低65,438±09.35%,巴馬汀低3.45%,與吳茱萸汁炮制後黃連寒涼的傳統認識壹致。黃連經不同方法炮制後,小檗堿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黃連炭。但黃連用酒勾兌、曬幹後,鹽酸小檗堿的含量高於其他炮制品和加熱酒制的生品。不同量白酒和黃酒炒黃連對鹽酸小檗堿含量影響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明顯高於生品。酒焙品中微量元素Mn、Ca、Zn的煎出率也明顯高於生品[1]。因此推斷黃連中生物堿的含量和溶出速率受乙醇用量和加熱溫度的影響[1]。
黃連在加熱過程中能生成壹種紅色的黃連素生物堿——黃連素[1]。生藥加熱至130℃,1小時,或180℃20分鐘,其含量隨加熱溫度和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小檗堿相應減少[1]。加熱還可以改變粉防己堿和藥根堿的結構[1]。建議研究加熱與黃連品質變化的關系[1]。
9.2藥理作用研究表明,小檗堿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解熱、抗炎、抗潰瘍、利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有保護作用[1]。黃連經酒、姜汁、吳茱萸汁炮制後,仍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均對銅綠假單胞菌有前所未有的抑制作用[1]。此外,姜汁黃連炮制品對變形桿菌的抑制作用增強,且優於其他炮制品[1]。
10吳茱萸的貯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