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初秋吃東西的習俗是什麽?

初秋吃東西的習俗是什麽?

1.吃西瓜:立秋江蘇各地都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吃秋。立秋的這壹天,往往是今年最後壹次吃西瓜——人們認為立秋後,早晚天氣會變冷,吃冷食會對腸胃有影響,所以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了。

2.吃秋桃:初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3.吃涼糕:在金華市民心中,吃西瓜和涼糕是立秋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什麽是酷蛋糕?就是把紅薯澱粉熬成湯,倒進碗裏。第二天早上留下來,形成壹整塊。遠看像壹顆圓潤透明的白玉,再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使之清涼,酸甜可口。

4.吃富源:立秋節氣是臺灣省盛產龍眼的時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後代就會成為大官,龍眼也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語:吃了福源,就會有兒孫。

5.吃紅豆:自唐宋以來,在初秋時節,人們就有用井水喝紅豆的習俗。取七至十四粒小紅豆,用井水吞服,服用時面朝西,所以據說壹秋可免痢疾。

6.吃渣:立秋吃渣流行於山東萊西,壹種用豆碎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的渣都不會吐也不會拉的說法。秋季是腸胃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都有壹年治病祈福的意思。四川和山東是這種民俗的典型代表。

7.吊秤稱人:清代嘉興流行在這壹天用吊秤稱孩子的體重,然後與長夏時的體重進行比較,以測其胖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俗稱的“秋膘”。

8.貼秋肥:民間有句話:立秋到了,就貼秋肥,冬天去了,春天來了就好了。都說人在天寒地凍之後要多吃肉,補充三伏天食欲不佳出汗帶來的不足,提高免疫力。然而,許多網友表示,生活不再是過去的樣子了。他們平日裏吃得很好,夏天也註意保養,所以那壹天的立秋不需要特別的輔食。

9.泥鰍:無錫人還有壹個有趣的說法,立秋這壹天會遇到泥鰍。如果秋天有大風和大雨,初秋稻田裏的泥鰍會直立在水中。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壹條泥鰍放到水裏,預測今年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0,吃餃子:當然,沈陽立秋要在秋天搶餃子(吃黃瓜會讓妳更瘦更胖,吃茄子會讓妳更胖)。東北有句話:坐著不如躺著,不如餃子好吃。立秋平時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搶秋肥。我從妳碗裏搶壹個餃子,這樣秋天可以強身健體,彌補夏天流失的油水。

11.稱水:過去,宿遷人要在立秋前後將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水多,說明水多,所以秋季雨水少。如果立秋後的水很大,秋季就會有更多的雨水,這可能會導致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叫水的習慣。根據水質推測,秋水有漲有落,水重是不祥之兆。老秋水漲賣漁網。

12、吃雞蛋:另外,在立秋的這壹天,我國其他地方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有安神養心的作用。雞蛋對脾胃無害,適合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食用,但不宜多吃。壹天吃1 ~ 2個雞蛋比較合適。

13,祈福:在常州武進區,立秋會舉行秋會,紀念忠烈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平安昌盛。此外,古代常州經常發生蝗災。初秋時,農民們還在稻田裏插上錦旗來驅趕蝗蟲。鹽城民間還有壹種說法,叫秋色競喜,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