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餵養管理
飼養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人工飼料的種類有配合飼料、冰鮮魚、螺螄、文蛤、豆粕、小麥、玉米。餌料投餵要堅持“葷素搭配,兩頭細,中間粗”的原則
養殖前期(3-5月)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壹些鮮魚、螺螄、文蛤。養殖中期(6-8月)以投餵水生植物、豆粕、小麥、玉米等植物性餌料為主,減少動物性餌料投餵量,防止蟹性早熟和消化道疾病;養殖後期(9月~ 165438+10月)主要投餵配合飼料、鮮魚、螺螄、文蛤等動物餌料,適量投餵部分水生植物、豆粕、小麥、玉米,滿足河蟹生長育肥後期的營養需求。
每天早晚各投餵1次,以下午投餵為主,占每天投餵量的70%。河蟹活動範圍小,攝食要求呈條狀,均勻拋在淺水中,投餌點面積要占蟹池面積的30%以上。投餵量應根據河蟹的投餵強度、季節、氣溫變化靈活控制,壹般以投餵後2小時內食用為宜。
二、池塘的日常巡邏
螃蟹養殖技術要點及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
主要堅持每天早晚巡邏池塘1次。主要任務是:
壹是檢查防逃設施的完好性,發現損壞及時修復。
二是檢查河蟹的活動和投餵情況,發現殘餌時減少投餌量。
三是檢查水質變化和河蟹蛻殼生長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
四、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錄放養、投餌、水質、病害、產量、銷售等情況,存檔保存,為下壹年度的養殖生產提供參考。
第三,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對水質的總體要求是“清、鮮、嫩、爽”。壹般ph值7.5 ~ 8.5,透明度30 ~ 40 cm,溶解氧5 mg/L以上,水溫25 ~ 28℃。
每月使用em菌、枯草芽孢桿菌、地凈寶1次等生物制劑,可分解池塘中的有機物,降低氨氮、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可改善水質,預防疾病。經常使用微孔曝氣設備增氧,使池內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為河蟹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
第四,水生植物的管理
水生植物管理是壹個重要的技術環節。當池塘水生植物覆蓋率低於40%時,應及時補充喜旱蓮子草和浮萍。空心蓮子草的凈水效果明顯。浮萍是河蟹喜愛的植物性食物,但繁殖能力很強。當覆蓋面積超過15%時,必須人工撈出,以免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氧量。
對於附著在水生植物上的汙泥等異物,可采用噴灑護草活水元素等方法,提高其吸收和分解有害物質的能力,增強水質凈化效果。
動詞 (verb的縮寫)疾病預防和控制
應遵循“生態預防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和“防病第壹,治病早”的原則,通過實施嚴格的清池消毒、放養優質魚苗、營造良好環境、科學投餌、定期投餌等措施,積極防控病害。通過生物制劑改善水質,降低有害菌含量,再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維酮碘對水體進行消毒,控制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在養殖過程中,壹旦發現疾病,應及時診斷,正確使用,控制疾病的傳播。漁藥要高效、低毒、副作用小。不能使用國家禁用的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