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註重養脾胃,是中醫食療學的主要特點。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飲食活動室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表現之壹,是健康長壽的保證。飲食消化吸收的場所是脾胃,消化與吸收依賴的是健全的脾胃功能,只有脾胃健運,才能接受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周身百骸而營養全身,才能發揮對人體的營養與保健作用。如果飲食不當,首先傷害的是脾胃,脾胃壹山高,百病由生。
1.脾胃保健的先行性:脾胃為後天之本,人自母體分娩後,生長發育以及維持日常生理活動的能源由外界飲食提供,脾胃直接受納飲食物,進行腐熟,使對人體有用的水谷精微發散到人體的各臟腑組織,成為各臟腑組織器官運動的能源。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首先濡養脾胃,這是脾胃對營養物質應用的直接優先性,也是人體特殊的生理需求。只有脾胃得到充分滋養,才能進壹步使飲食變化精微,以滋氣血津液。另外,人體的攝食與消化吸收會引起額外的能量小號去,這種額外消耗的能量來自脾胃優先吸收的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等的消化吸收,要依靠糖的幫助參與,而糖特別是葡萄糖、蔗糖等脾胃優先吸收的。由此可見,為了有效地消化吸收,應註意到脾胃對營養物質的優先應用性。所以壹般在先行性,以及脾胃對水谷精微應用的優先性決定了飲食保健在脾胃系統的先行性。所以壹般在進行食療時,首先要以健脾益氣行氣的食物來調理脾胃,使之健運通暢,然後再投以食養食療之品。
2.飲食不節首傷脾胃:飲食不節是人體發病的原因之壹,飲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故飲食不節首先損失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從而聚濕生痰化熱或者變生他病。飲食不節包括饑飽失常、飲食不潔、飲食偏食等方面。饑飽失常是飲食量的失調,過饑攝食不足,以致氣血生化乏源,造成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易生疾病;過飽既飲食過量,超過了脾胃的消化能力,也會導致脾胃的損傷。飲食不潔指進食不潔的食物,直接損失脾胃,可引起多種胃腸疾病、寄生蟲病、食物中毒等嚴重後果。飲食偏嗜是指人們對於某些食物的片面愛好,這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或者某些營養物質缺乏而生病。飲食偏食可概括為寒熱偏嗜、五味偏嗜。如嗜食精白米面易患腳氣病,過食生冷則易傷脾陽,導致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等;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以致濕熱痰濁內生,氣血郁滯,常可發生痔瘡下血,以及胃腸癰瘍等。
3.飲食保健首重脾胃:基於脾胃保健的先行性以及飲食不節首傷脾胃的特點,飲食保健必須首先註重脾胃的保健,做到處處以脾胃健運為先,時時以飲食有節為重,食物烹調必須以利於消化吸收為要。無論是飲食養生還是飲食治療,脾胃健運才能有效地吸取水谷精微,達到養生或治療目的。在進行食養食療特別是食補之前,首先要調理好脾胃的功能。
養成優良的飲食習慣,做到飲食有節,才能避免飲食不節對人體的危害。飲食有節是形與神俱的重要條件,是指飲食要有壹定節度與規律,饑飽要適當,冷熱要適宜,五味要兼顧。烹調的目的在於提高食物的消化率,消除食物中的有害因素,從而達到幫助脾胃、保護脾胃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要靈活適用各種烹調方法,使之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如在炒菜時要上漿掛糊、旺火急炒以避免維生素流失,對壹些食物則要煮熟燉爛,以殺滅有害物質(如細菌、蟲卵、抗營養因子等),並改變食物結構,縮短消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