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君
榆樹是著名的盆景“七賢”之壹,榆樹裏面最適宜制作盆景的品種當屬榔榆,榔榆分布廣泛,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大多數省份都可看見榔榆的蹤跡,而且榔榆盆景是國內盆景和樁材數量最多的品種之壹,非常受盆友們青睞。
榔榆(拉丁學名:UlmusparvifoliaJacq)又叫小葉榆、小葉榔榆,是榆科、榆屬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廣圓形,樹幹基部有時呈板狀根,樹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內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圓形,紅褐色,無毛;葉質地厚,披針狀卵形或窄橢圓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單葉互生,葉片小而質硬,葉緣有細齒,暗綠色,有光澤;夏秋之間,葉腋間簇生黃綠色小花,花果期8~10月。
榔榆樹形古樸優美,姿態瀟灑,樹皮斑駁,枝葉細密,野生資源極為豐富,經常可看見造型奇特的野生樹樁下山,成活率高,適應性強,萌蘗力迅速,可塑性很強,耐蟠紮耐修剪,枝葉既可紮片,也可修剪成自然形樹冠,適宜制作各種盆景造型,常見的有直幹式、斜幹式、臥幹式、懸崖式、臨水式、附石式、合栽式等等。特別是塑造附石式榔榆盆景,在立意時可截取自然界的壹角,允許有壹定的誇張,為了渲染某壹部分的魅力,可將樹木淩駕於山石之上,以樹為主,以石為次,而不受“丈山尺樹”的限制。我國盆景流派中的嶺南派、蘇派和揚派,常以榔榆為主要樹種。
榔榆盆景的制作我們前面有文章介紹,這裏就不贅述,我們今天分享壹下關於榔榆盆景的壹些養護註意事項。
壹、落葉與否
榔榆屬於落葉樹種,若是在自然條件下,冬天會出現生理落葉。於是盆景藝人會在冬天落葉期,對榔榆進行強剪整枝,更好地體現榔榆風骨神韻,從而更好地塑造整形。然而,若是榔榆盆景在室內養護,溫度高於15℃情況下,冬天是不落葉的,若是溫度在18℃到20℃以上,還會出現生長現象。
二、跑漿問題
關於榔榆跑漿,是不少盆友關心的問題,由於榔榆下山樁根部截面見水流漿,造成爛根、縮枝直至死亡的榆樁數量較多。壹般采樁後要對根部塗抹泥漿,防止脫水流漿,然而不少盆友屬於外地購買,收到後處理不善,有的還會采取泡生根劑壹類的措施,因此根部在水的浸泡下還會跑漿。
因此建議盆友,在收到榔榆下山樁後,千萬不要用生根劑浸泡,也不要用水浸泡,可以對根部進行沖洗和適當處理,然後用利刃把截口處削平光滑,塗抹愈合劑,若是沒有愈合劑要用草木灰或者紅黴素軟膏塗抹,然後適當晾放,等根部愈合劑幹燥後上盆。可以在土壤基質中混入消毒粉和生根劑粉末,濃度要低。這樣處理後的根部是不會跑漿的,註意澆水要偏幹,澆完定根水後壹般不在澆水,等發芽後再補充水分。
三、養胚註意事項
壹是淺種高圍,因為榔榆下山樁樁型古樸,大多根部虬曲多變,容易出現疤痕窟窿舍利幹等,非常美觀,形體是觀賞的主要著眼點,因此多采取淺種高圍,等下山樁成活後,逐漸除去上部虛土,這樣懸根露爪,神態矯健,非常美觀,不需要二次移栽。
二是套袋保濕,榔榆下山樁成活率高的秘訣是:根幹莖濕。意思是根部要保持偏幹的狀態,利於發根,莖幹部則保持偏濕的環境,利於發芽。因此套袋或者圍裹保鮮膜非常有效。
三是發芽後緩慢適應。榔榆發芽後,如果急於去除保濕措施,會出現假活現象,造成下山樁死亡。因此要緩慢適應,可將塑料袋或者保鮮膜紮孔透氣,逐漸適應周圍環境,等到二次展葉,說明根部已經生根,就可以完全去掉保濕措施,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
四、緩修剪
榔榆下山樁第壹年不建議修剪,這樣利於植物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使得根部須根旺盛,第二年才予以適當修剪,不要急於造型。
五、截幹蓄枝註意過度
榔榆生長迅速,嶺南派造型手法截幹蓄枝非常適用,然而壹定不能急躁,要根據整體造型進行適度修剪,過度壹定要自然,在上級枝沒有基本形成情況下,不要急於對分級枝進行修剪,避免上級枝瘦弱,過度突兀,即便是有鹿角枝、雞爪枝等形態,也是顯得極不協調。
榔榆盆景的制作養護,和年功有很大關系,即便是天然優美樁材,也需要多年的修剪蟠紮,才能形成壹盆精品,這需要耐心和恒心,以及平常心。筆者看到有不少所謂的達人專家,急於求成,分級枝很多,然而在壹二級枝處缺乏過度,整體輕浮,年功極差,然而達人還把自己的所謂作品標價十幾萬,這只不過是自吹自擂、自欺欺人的噱頭而已,希望盆友們不要步其後塵。
以上就是關於榔榆盆景的養護註意事項的壹點經驗看法,如有不到之處,敬請諸位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