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花又叫緬梔子、蛋黃花、印度素馨、大季花,在我國西雙版納以及東南亞壹些國家,雞蛋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之壹而被廣泛栽植,故又名“廟樹”或“塔樹”。其樹形美觀,奇形怪狀,全株莖幹含有乳汁。雞蛋花為夾竹桃科,雞蛋花屬落葉灌木,是熱帶地區開花最美麗的多肉植物,在熱帶的地栽高度可以達到4-5米,是重要的庭園植物,在北方只能盆栽觀賞,通常在2米以下。雞蛋花在溫室栽培時冬季會落葉,這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現,但落葉後光禿的樹幹彎曲自然似盆景,也有很強的觀賞性。
雞蛋花喜濕熱氣候,耐幹旱,喜生於石灰巖石地,扡插繁殖極易成活。壹般宜在5月中下旬,從分枝的基部剪取枝條長20~30厘米,剪口處有白色乳汁流出,需放在陰涼通風處2~3天,使傷口結壹層保護膜再扡插,帶乳汁扡插易腐爛。插入於幹凈的蛭石或沙床或淺沙盆,然後噴水,置於室內或室外陰棚下,隔天噴水壹次,使基質保持濕潤即可。插後15~20天移至半陰處,使之見弱光,30~35天生根,45天即可上盆,扡插小苗生根成活後,要及時移栽在口徑20厘米的盆中,雞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宜種植在含腐殖質較多的疏松土壤中,栽種時可略露根上盆,種好後設置於室內,1周後見弱光,再經半月可放在陽光充足處。雞蛋花生長迅速,需每年春天換盆1次,壹般換入口徑30厘米的花盆中,盆土可按園土4份、馬糞土4份和河沙2份混合調制,每盆還加放100克餅肥或醬渣,50克過磷酸鈣或骨粉。換盆植後澆透水,谷雨前後移置室外向陽處。雞蛋花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夏季不需遮陰,可放置於室外暴曬。夏秋兩季是雞蛋花生長、開花時期,每天晚上澆水1~2次,夏秋遇雨,應及時倒出盆中積水。6~11月每隔10天左右施1次腐熟液肥,濃度為15%。南方雞蛋花在露地種植,冬季落葉,翌年春再生新葉。北方盆栽宜在10月中下旬移入室內南窗處,註意通風見光。室溫宜在10℃以上,低溫和室內通風不良,會使植株落葉,室內澆水每隔兩周澆1次。
盆栽雞蛋花宜用通透性較好的土陶盆,如用塑料盆要在盆底放層碎磚瓦或碎硬塑料泡沫塊,增強透氣排水。它的根系較發達,生長較快,小苗可植於內徑20厘米的中盆,隨著植株的長大,可換入大壹號的盆中。它對土壤要求不甚嚴,以種植在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生長最佳,家庭盆栽可用腐葉土與菜園表土等量混合後,再加少量沙即可,每年春季萌芽前翻盆換土壹次。
雞蛋花喜濕潤,亦耐旱,但怕澇。因此澆水要適度,掌握不幹不澆,見幹即澆,澆必澆透,不可漬水的原則。春秋季間隔1日至2日見土幹澆壹次水,夏季晴天每日早上澆壹次,傍晚如土幹再澆壹次,雨季要註意倒掉盆中積水,防爛根,冬季十天半月澆壹次,保持盆土微潤不幹即可。它喜肥,上盆或翻盆換土時,宜在培養土中加20克至30克骨粉,50克至80克過磷酸鈣(因其喜生於石灰質土中,要註意補鈣),5月至10月,10天至15天施壹次淡薄的腐熟有機肥或氮磷鉀復合肥,忌單施氮肥,防徒長,冬季不施肥。
雞蛋花是強陽性花卉,日照越充足,生長越繁茂,花多而香,除上盆或翻盆換土後需要蔭蔽7天至10天外,其余時間都宜置於陽光充足處。因其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故不耐寒,在溫帶栽培冬季落葉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現,宜入室越冬。在最低溫度降至10℃前,移入室內,置於陽光充足處,保持室溫10℃至15℃,遠離電視輻射和空調暖風可不掉葉,但如低於8℃或是通風不良,也會掉葉,只要保持5℃以上,就不會凍死,翌春會發芽長葉。
雞蛋花在溫帶種植,壹般不會結籽,采用扡插繁殖。5月下旬至6月上旬,從分枝處剪取長20厘米左右的枝條作插穗,剪口會有白色乳汁流出,如不處理就扡插,插穗易腐爛,可將其放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2天至3天後待傷口處長出壹層保護膜再插,或是將傷口蘸草木灰、硫磺粉,待稍幹後再插入蛭石或素沙盆內,置於通風良好的陰處,常向插穗噴水保濕,20天後移至早晨或傍晚能見太陽的半陰處,30天至40天可生根,成活率高,秋季或翌春上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