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的習俗和特點

中秋節的習俗和特點

除了春節,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習俗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所不同,但有三個習俗是相同的。它們符合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征。

1.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

(月餅)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圍繞著“吃”字。春節,殺豬,包餃子,煎炸,吃年夜飯;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給祖先送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中秋節,給鬼送飯;重陽節,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黃酒。

這樣看來,中國人真的很重視吃。這是因為中國人有壹種實用而理性的哲學。

這種實踐理性是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些百家爭鳴的儒家、法家、道家、軍事家、墨家、陰陽家等的基本思想。都圍繞著如何實現世界和平,如何戰勝對手,如何實現長生不老等現實問題。同時,古希臘哲學家思考世界是由什麽構成的,客觀真理是否存在形而上學的問題。

(拜佛)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是壹樣的。中國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基督教,所以只要見到神靈就拜。俗話說“見廟燒香,見佛拜佛”。他們祈求的,當然不是靈魂得救,死後上天堂,或者來世投胎到好人家,而是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嫁個好夫妻。為了安心,他們壹般會捐壹些香油錢作為血汗錢,讓佛祖保佑自己。

這種實踐理性是因為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而形成的。年景好的時候可以保證壹家人的溫飽,年景不好的時候很可能餓死。長期的生存壓力使中國人形成了務實的思維習慣。看到什麽東西,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可以用嗎?如果我們既不能吃也不能用,我們會問:它有什麽用?

(廣東人不吃的東西)

廣東人什麽都能吃的笑話,到現在還是壹種實踐理性的體現。

2.慶祝團圓:重視家庭倫理。

(團圓快樂)

中秋節前後,蘇東坡的《中秋》總是被反復傳唱,因為蘇東坡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對家人團聚的期待和對不能團聚的遺憾。

中秋節之所以與“團圓”聯系在壹起,是因為中秋節期間月亮是最圓的。人們自然認為月圓了,壹家人應該團聚。

(蘇軾)

王偉的壹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表明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

這種團聚的希望體現在春運期間火車站的人山人海中,體現在春節期間擠滿汽車的高速公路上,體現在月餅的濃郁香味中。

(春運高峰火車站)

中國重視家庭倫理文化的形成也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長期教育。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始成為中國的統治意識形態。儒家重視“禮”,主張以禮治天下。儒家認為,只要社會中每個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恪守忠、孝、仁、義、禮、智,整個社會就會像運轉順暢的機器壹樣永遠運轉下去。這套經壹代代大儒完善、經宗族制度踐行的儒家哲學,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運行規則,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