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蜆,又稱河蜆等。,廣泛分布於中國的湖泊和河流中。它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它們在水下土壤中打洞,以浮遊生物為食,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是壹種重要的小型淡水經濟貝類,廣泛分布於我國大、中、小型湖泊。除了自然資源,河蜆也適合人工養殖。河蜆的養殖不僅適用於大中型湖面放流增殖,也適用於小型水面或池塘投餌、施肥養殖。河蜆養殖成本低,產量高,易捕撈,當年放流,當年收獲,經濟效益顯著。
育種技術
養殖水域的選擇
河蜆最適合在水流平緩、常有微流水的中型水域繁殖生長。要求水源清澈,無汙染,有壹定肥力,但不能太肥沃。中性或堿性水質最適宜,淺黃綠色或淺綠棕色水色最適宜,透明度要求為45-90 cm,浮遊生物豐富,流速為0.2-0.6m/ s,河蜆養殖水域以漩流最適宜。漩流能促進浮遊生物的繁殖和生長,處於流動狀態,便於河蜆攝食。水流湍急,不適合河蜆的生長繁殖和幼蟲附著;如果沒有水流,河蜆就會攝食差,生長慢,產量低。河蜆水深1.5至3m,水底有軟泥,使河蜆吸收更豐富的營養。
水域的控制和清潔
我們選擇在程子湖進行懸掛文化,這是壹個湖的彎道。水質好,水深適宜,風浪小,不混鯡魚鯉魚,利於數據測量,適合掛養。在大多數湖泊中,不同種類的魚同時被養殖。這時候就需要在水域周圍設置壹些圍欄來擋魚,網格大小適中,防止壹些大型魚類進入養殖的河蜆區域。如果不設置這些設施,河蜆的幼蟲就會被魚當誘餌吃掉。如果在壹般養魚水體中養殖河蜆,需要提前2 ~ 3年清理對河蜆有害的青魚、鯉魚,改善水體水質,使水體滿足河蜆生長所需的條件。
幼蟲的收集
河蜆幼體采集的最佳時間是在每年的6月上旬,此時采苗的最佳水層深度為0.3-0.8m,雖然是河蜆繁殖的高峰期,但湖中表層幼體的含量也是最大的,要盡量多采集樣品。采用傳統網箱收集幼體,但附著在網上的幼體容易因湖中風浪大而脫落,導致幼苗數量少,效果不理想。傳統的籠式取苗機,外面裹著小網眼漁網,裏面塞著大網眼絲網,以減少臟掛對取苗效果的影響。同時改進了傳統的網箱特性,揀苗效果好。
幼蟲放養
1,備貨時間
河蜆幼蟲長成仔魚時,仔魚殼長5-12mm,個體重0.6-1g/只,可放入籠中掛竹筏。播種時間為3-4月或9-65438+10月。
2.載畜量
幼蟲按照每籠250 ~ 300只的密度放入籠中。通過實驗,密度是最適合養殖的,這樣增重效果最大化,操作要熟練輕快,避免傷害幼體。
3.逮捕
網箱養殖的捕撈方式不同於傳統養殖,更加方便。只需提起籠子,倒出籠子裏的河蜆,更加方便快捷,減少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4.適當分苗
當河蜆生長到規格差異明顯時,捕撈後需要分開養殖,大的放壹堆,小的放壹堆,這樣養殖密度低,河蜆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餌料,有利於河蜆的生長,大大提高成活率。
當前管理
日常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河蜆的生長。河蜆放養後,要經常檢查湖區水質,制定管理措施,保證網箱的穩定性和網衣的完整性,損壞的網箱要及時修復,防止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定期清理籠子,防止其他生物附著,影響籠子內外的水分交換。清洗籠子的方法通常是人工清除和高壓水槍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