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原是生長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木本植物。在系統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喜溫、喜濕、喜酸、耐陰的遺傳特性。
1.溫度
茶樹萌芽生長的起始溫度8~11℃,早生的低於8℃,生長溫度10~35℃,最適生長溫度18~25℃。中國茶區≥10℃的持續日數200~360d,全年累計活動積溫4500~7500℃。活動積溫低於下限或常年極端最低氣溫低於-10℃,生產上非設施栽培已很困難。
降水充分,生長季節月降水量100mm,月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最有利於茶樹生長。中國茶區的年降水量700~2000mm,長江以南1000~1500mm,華南沿海和臺灣、海南等地可高達1800mm以上。但在3~9月生長期內的降水必須有65%以上的保證率,且各月分配均勻。如7~9月的降水量少於生長期內降水量的30%,很易導致旱害的發生。
3.土壤
茶樹根系屬於菌根,即壹些真菌與茶樹的根形成***生復合體。真菌的分泌物能溶解被土壤吸附的磷、鉀、鋅、鎂、銅等礦質元素,有利於茶樹吸收和利用。而真菌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生存,故茶樹對土壤的酸堿度非常敏感。茶樹能生存的土壤pH值在3.5~6.5,以4.5~5.5最適宜,低於3.5或超過6.5會導致生長不良或死亡。
中國茶區的土壤從南到北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等,土壤的酸堿度亦由強到弱。大部分茶區的土壤是紅、黃壤。以花崗巖、矽質巖等母巖形成的沙質壤土(尤其是白沙壤土),因土質疏松透氣性強,含有較多的鉀、鎂及其他微量元素,對茶樹的生長發育和生化成分的合成或轉化最有利。其次是砂巖或頁巖、石灰巖形成的黏壤土,最差的是第四紀紅黏土。
4.光照
茶樹是常綠闊葉樹,茶葉中90%~95%的幹物質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故茶樹是喜陽光的作物。中國茶區年太陽總輻射值在334.7~585.8kJ/cm2,臺灣、海南等地可高達585.8kJ/cm2以上,但四川盆地、秦巴山區不足334.7kJ/cm2;全年實際日照時數1200~2600h,川西平原和貴州山地則不足1200h。這些是南方茶樹年生長量高於中北部的外部條件。
由於茶樹起源於亞熱帶森林中,在系統發育過程中適應了漫射光的照射,故也具有耐陰的特性,所以光合作用的光飽和點較低,為5000lx,光補償點在1000lx,在這壹範圍內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增強而增強。當光照強度超過5000lx時,光合作用不再增強,即達到了茶樹光合作用的飽和點;當光照強度低於1000lx時,光合作用就處在CO2收支平衡的狀態,即達到了茶樹光合作用的補償點。強光照會抑制光合速率,故國內外熱帶茶園以種植遮陰樹來減弱光照強度。
太陽光中的不同光譜對茶樹也會有不同的影響。紅、橙光能使茶樹快速生長發育;紫外線波長較短部分對生長有抑制作用,較長部分有刺激作用;紅外線能使茶樹本身和小環境增溫,為茶樹生長提供熱量。采用黃色遮光幕濾去部分藍紫光,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和水分含量會有明顯提高,而茶多酚有所減少,這對增強新梢的持嫩性和改進綠茶的色澤、香氣和滋味都很有利。雲霧對光的折射與覆蓋黃色遮陽物有著相似的作用,故高山茶園芽葉肥碩,香高味濃,這是“高山出好茶(綠茶)”的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