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上的橡樹已經長得郁郁蔥蔥。橡木,又名山裏紅,可以用來制作壹種滿族風味的食品:山裏紅葉餅,很多人都喜歡吃,但是制作起來比較麻煩,所以即使在農村也很少有人做。現在能擺上正宗葉餅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媽是吃著我奶奶擦的葉子餅長大的,所以我奶奶的拿手好戲就傳給了她。我媽媽總是追求完美,所以她做的蛋糕比奶奶做的還要完美。
家鄉的山坡上長滿了蕨類植物,但是要挑選出適合撒播蕨類植物的標準葉片,真的是要花壹番功夫的。
每次媽媽要擦葉糕,爸爸就自告奮勇去山上摘葉子。有用的葉子必須符合壹定的標準,葉子大小要適中,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比壹個成年人的手掌略大,剛剛好。
葉子的嫩度也很精致。葉子太嫩太軟不成形,葉子太老失去天然香味。所以選葉子絕對是考驗耐心的事情。父親每次跑到遠處的山坡上,被他打回來的樹葉,在母親挑剔的目光下,都勉強合格。
葉子返回後,要先用剪刀修剪,把鋒利的葉柄部分剪掉,這樣整個葉子看起來幾乎是圓形的,抹灰時容易擦,做出來的葉餅外觀也美觀。
葉子修剪後,清洗幹凈,瀝幹水分備用。在那之前,我媽媽已經調好面糊了。現在我們壹般都是把白面粉和壹定比例的澱粉混合在壹起攪拌面糊。小時候我們壹般吃高粱米粉或者小米粉,比白面更有特色。
說說餡料。餡料壹般都是就地取材,園子裏的蕓豆正是夏天的季節,所以最好用蕓豆豬肉餡,把蕓豆捏起來,用開水洗凈,剁成均勻的小顆粒,和肉餡壹起加入各種調料,像餃子餡壹樣攪拌均勻,放壹會兒調味,然後就可以抹葉餅了。
為什麽叫“擦”而不是“包”?因為和好的面條彈性很大,妳得用刀使勁擦才能均勻地攤在葉子上。
制作煙葉餅最關鍵的環節是抹灰。這個環節做不好,食物的質量會大打折扣。
左手攤開瀝幹水分的香椿葉,右手用刀挑切適量粘稠的面糊。先鋪在香椿葉中心,再從中心向四周鋪。雙手的動作要非常協調。右手拿刀的力度很重要。擦拭的過程就是將香椿葉在左手掌心慢慢旋轉,旋轉壹周,覆蓋面部的過程。
表面要適當塗抹,葉子中心厚壹點,越往外越薄,但要均勻,不能外露。可恥的是,我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這項技能。)
壹般壹個人擦面糊,壹個人負責打包。相對來說比較好包。把餡料鋪在葉子上。當然放餡料也是有要求的。中間多放壹點,越往邊上越細。然後,用手掌把葉子夾在中間。手掌是空的,力施加在手指上。手指輕輕按幾下,是標準的。
當壹鍋香椿葉準備好,大鍋盛水,水熱的時候,把壹個熱氣騰騰的大簾子放進鍋裏,在簾子上鋪壹層洗好的香椿葉,然後把香椿葉稍微傾斜地依次放在上面。大火蒸,沸騰後蒸20分鐘,不用等解除。
當妳把葉餅從鍋裏拿出來稍微涼壹涼,就可以放在桌子上享用了。媽媽搓的葉餅很完美。去葉後顫巍巍,光滑飽滿不露餡,依稀可見藍蕓豆餡。
尤其是蛋糕的邊緣,是薄薄的壹層皮,浸透了厚厚的葉子的清香。妳可以咬壹小口,嘗嘗山野的特殊香氣,然後用大嘴往前推。每壹口都比妳吃的餡料更豐富、更香,讓更不用說滿意!
吃了三個就飽了,但還是忍不住壹次次伸手去拿。結果每次吃葉餅都很飽,但每次都忍不住往嘴裏送!那種美妙的味道,真的,只有吃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