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盅有什麽壞處?
1,食物久了滋生細菌。
燜燒杯的溫度和濕度合適,容易導致細菌滋生,從而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不建議長時間存放食物,尤其是熟食。因此,不建議將煮熟的食物長時間放在燜燒杯中,盡快食用,以免引發疾病。
2.不能保證食物會被煮熟
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熱量只能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這個杯子呈現的是,即使不考慮不可避免的散熱問題,烹飪食物的能量也只能來自妳倒入的熱水。因為沒有外部熱源,而隨著食物溫度的升高,熱水的溫度降低,兩者最終達到同壹溫度。
這個溫度是配料理論上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根據妳放的食材種類和量會有很大不同,也和妳的水溫有關。粗略計算,如果是用來燜米飯,加上米飯和95度左右的開水(壹般開水的溫度),不考慮散熱,最終會達到65度左右。如果之前忘記用熱水預處理杯子,溫度會更低。
65度的溫度夠煮食物嗎?很難說,因為熟悉是壹種感覺,不是壹個量化的標準。人類吃熟食有幾個目的。除了味道鮮美,它們還需要殺死有害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將食物經過幾十萬年的降解,處理成我們的消化系統可以處理的半成品。
從消毒和防蟲的角度來說,65度是壹個尷尬的狀態。大多數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在這種溫度下無法存活很長時間,只有大部分。壹般來說,消毒所需的溫度應在70℃以上,甚至80℃。雖然家長壹般會給孩子選擇精細的食材,但65℃左右的溫度對於肉、魚等食材來說還是不盡如人意。
3、不適合寶寶食物烹飪
還有壹個問題是,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的消化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所以食物烹飪加工的另壹個重要目的——讓食材更容易消化吸收,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不擅長生食的先進民族。
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有壹個家長都很熟悉的原則,就是熟食比生食好。熟食更容易咀嚼和消化,因為它更軟。
除了形狀,成分本身在加工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我們熟悉的生雞蛋煮熟後蛋白質變性,更有利於兒童吸收。蛋白質變性溫度壹般在60-80度,所以用“燜燒杯”煮出來的雞蛋基本都是軟黃色的,但對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說是陰性的。
4、維生素流失較多。
燉盅做的粥味道更差,但重要的是燉的時間長,B族維生素損失更多。大米浸泡時間越長,維生素流失越多。比如小米含B族維生素多,比大米豐富。此外,小米不像大米那麽軟,需要浸泡的時間更長,所以損失的維生素更多。很多人喜歡用開水喝雞蛋,但是營養專家並不推薦,因為很多雞蛋表皮上的沙門氏菌,如果溫度突然降低是殺不死的。最好是蒸雞蛋湯或者煮雞蛋。
燉盅好用嗎?
燜燒杯的材質無毒,保溫效果很好,可以說是超級保溫杯。燜燒杯的制造技術非常高,在類似真空的環境下,最大限度的阻擋了熱量的輻射、對流和傳導。
在使用甚至購買燜燒杯之前,壹定要了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賣燉盅的網店,有人提醒妳,燉盅不能真的煮,保溫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如果妳想購買和使用燜燒杯,請知道它的主要使用場景是保溫保冷而不是烹飪。最多可以作為二次加工的工具,會讓煮好的米飯、蔬菜、肉更爛,減少用火的時間,更環保。不要真的去模仿壹些誇張的“烹飪技巧”,尤其是魚、蝦、肉、蛋,這些都是寶寶經常吃的。放進去之前壹定要徹底煮熟。
為什麽要提前煮壹些肉制品?如果肉是涼的,杯子是涼的,那麽當開水倒入杯子時,冷的杯子會吸收壹部分熱量,冷的肉也會吸收壹部分熱量。不可能產生熱量,燉之前已經消耗了大部分熱量,所以肉沒有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