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縣當地,驢肉,燜子有兩種做法,壹是做成灌腸的形狀,壹是做成肉糕狀。先說灌腸。它以農家屢見不鮮的紅薯芡粉為主料,以驢肉、驢油、香油、姜末等為輔料,再汆入滾燙的驢肉老湯攪拌之後,灌入腸衣煮制而成,家鄉的肉坊裏家家會做這道風味食品。
各子村白古拽是做灌腸的高手。白古拽做驢肉灌腸講究配料,老白不使玉米澱粉,用的是本村粉條加工戶自家磨的純紅薯粉芡,他說,玉米澱粉做出的灌腸口感差,脆個生生的像嚼粉末,沒有勁。
老白先在壹個大瓦缸裏倒入幹粉芡,加入溫水打底糊,然後壹壹摻入剁碎的熟驢肉、姜末、味精、白礬、驢油、香油等配料,再汆入煮肉的老湯。老湯是現成的,系十數種佐料熬制,裹挾著驢肉特有的香味及諸多種藥香,紅亮亮、香噴噴的驢肉從鍋裏撈出後,剩下來的老湯正好用來灌腸。
往瓦缸裏汆入老湯,須從滾頭上舀,溫度越高越好。壹邊澆湯壹邊攪拌,缸裏的底糊越攪越稠,那黏稠度跟八寶粥的樣子相差無幾。稀稠全憑經驗,太稀了煮出的灌腸軟,太稠的話煮出來發硬,十斤粉芡大概要加十三、四斤的老湯。
下壹步就是灌腸衣了在腸衣的壹頭麻利地繒個死結,在另壹頭插入漏鬥,將拌好的糊糊緩緩註入,壹根灌腸長的有二尺半,短的也不下二尺,每根重達四、五斤。灌滿後對頭壹挽盤成壹圈,掛在油光光的棍子上,循環往復,棍子上掛滿壹圈圈半成品灌腸。
壹圈圈灌腸胖嘟嘟的,下垂部分猶如弓腰的大蝦背。壹只只弓背朝下的“大蝦”排成隊吊在壹根木棍上,棍子兩端架在冒著熱氣的大鐵鍋上,鍋很大,深有兩米,盛滿煮肉的老湯,老湯很燙,但絕不能沸騰,溫度掌握在80攝氏度。在恒溫的鍋裏煮壹個小時即可出鍋。腸衣十分嬌氣,溫度過高容易煮爆。為防煮爆,下鍋之前還要用針頭在灌腸上紮壹到兩個針孔以利排氣。
出鍋的灌腸須晾涼定型,吃時切盤,壹片切下來如娃娃的臉大,晶瑩剔透,富有彈性。透明的腸裏能夠清晰看到裏面紅亮亮的驢肉塊、姜末。驢肉灌腸比純驢肉的口味又不相同,吃到嘴裏香軟滑嫩,油香滿口。入口即化的灌腸,加上有嚼勁的腸衣,讓食客飽嘗口腹之欲。
再說燜子,也叫肉糕。趙縣固城嶽家肉坊除批發鹹驢肉,還出售壹種驢肉燜子,風味十分獨特。驢肉燜子有著嚴格精細的配料。主要配料有優質紅薯芡粉,每30斤粉芡至少加入1斤香油, 6斤老湯驢油,2斤鮮姜末,且必須掌握好水溫潑芡。
驢肉燜子的吃法,壹般是搭配著驢肉壹起吃,佐酒下飯皆美。再就是“吹喇叭”,就是將烙出來的油酥大餅卷上切好的驢肉和燜子吃,咬壹口順嘴流油,風味獨特。第三種吃法就是打驢肉火燒。趙縣石塔路上周員外驢肉店的火燒非常有名。在他家,食客可以品嘗到三種味道不同的驢肉火燒。壹種是純驢肉的、壹種是驢肉和燜子兩摻攪的,再就是純燜子的。價格分別是八元、六元和四元。我感覺驢肉火燒好不好吃,關鍵在燜子而不在肉,最好選擇驢肉和燜子兩摻攪的,咬壹嘴有說不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