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鎮宮玉白菜毛肉形石鑒賞三寶
2010-08-25 10:24
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玉石、白菜和毛公鼎肉質石
子曰:“昔君子比德玉,溫良而仁。”(出自《禮記·婚約》)玉精致靈動,溫婉含蓄。符合東方人的氣質。
首先,玉白菜根據顏色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玉白菜。玉白菜是以壹塊半白半綠的玉石為原料,綠色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看起來栩栩如生。
二是西周青銅器中著名的重武器之壹。
第三,東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塊,是比較大的壹塊,底座是純金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玉雕玉白菜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
玉雕“玉白菜”是以壹塊半白半綠的玉石為原料,利用玉石材料的自然顏色雕刻出壹顆可以混淆的白菜。玉白菜是清朝光緒皇帝金妃的嫁妝。白菜寓意天真無邪,象征新娘的純凈葉子上還刻有螽斯(俗稱“織女”)和蝗蟲,寓意“多子多孫”。
翡翠玉石,白的是翡,綠的是翠。把壹塊綠白相間的玉雕成白菜,真的很有獨創性。其巧妙的創作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術令人驚嘆。據說慈禧死時陪葬的是兩棵玉白菜和壹個玉南瓜,但最終墓被軍閥孫殿英盜走了。
毛丁公
現存的臺北故宮毛丁公是金文的經典傑作。道光出土於清末陜西岐山。高53.8厘米,直徑47.9厘米。圓,兩耳,腹深外鼓,三蹄三足,造型端莊穩重。頸部飾以重環紋和弦紋,樸素的莊毛丁公嚴謹。腹部鑄有32行499字銘文。《毛丁公》是以作者毛公的名字命名的,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較長的壹篇。
西周青銅“毛”像
毛是西周時期最著名的青銅器之壹,制作於西周晚期的王玄時期。內壁鑄有長達499字的碑文。
西周時期毛的青銅器銘文
它的內容是,周王是中興的周府,他為擺脫積弊,命重臣毛公忠助他避免亡國之禍,賜他大量財物。毛公謝過紂王,做了壹個鼎來紀念。他的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渾厚穩重,布局恰當,充滿理性色彩,說明金文已經發展到了極其成熟的地位。
視頻國寶檔案《毛丁公》
* * *五段:壹、此時局勢不寧;其次,王旋命令毛公治理國家。第三,賦予毛公宣王命的專屬權利,強調未經毛公同意的命令,所以毛公可以預測大臣們不會遵從;第四,警告和鼓勵的話;第五,獎勵和表揚。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西周青銅“毛”像
毛素有“史書”之稱,其書法為西周金文成熟風格,奇幻傳神,筆法渾圓渾厚,結長,比梵文盤略完整。李瑞卿在題寫《鼎》時說,“毛是周廟的手跡,其書寫也是壹部歷史。讀書不學毛丁公,連儒生都不讀歷史。”
“肉形石”,高:5.73厘米,寬:6.6厘米,厚:5.3厘米。清代的玉器和文物最初收藏在清宮。新中國成立前夕,隨國民黨帶到臺灣省,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肉形石來自內蒙古阿拉善左奇,在清朝康熙時期供應給內廷。這種清代的肉形石是天然石,色峰、紋理都是自然形成的。取自壹塊黃玉,經過驚人的工藝雕琢成了壹塊玉東坡肉。很像壹種鮮美多汁,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它看起來像壹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肉”的肥瘦層次分明,紋理清晰,毛孔粗大。我相信第壹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壹塊堅硬的石頭,它看起來就像壹塊東坡肉,有帶,有肥有瘦。無論是顏色還是質地,都可以混淆。人們似乎聞到了紅燒肉的味道。真的是天下第壹,無價之寶。其巧妙的創作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術令人驚嘆。
“肉形石”真的只是壹塊石頭,它的顏色和紋理都是自然形成的。不僅是“五花三層”,皮膚上的毛孔也是壹應俱全。是玉白菜相間的“東坡肉”,是壹絕。誰看了都會流口水。如今真的可以稱之為”。這壹塊看起來肥瘦如柴的“世界上最貴的紅燒肉”。
國寶與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