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馬祖群島簡介及詳細信息

馬祖群島簡介及詳細信息

總覽位於閩江口外25 ~ 40公裏處。總面積約20平方公裏,人口約1萬。屬於連江縣。元朝時,閩浙沿海的漁民經常把漁船停泊在這裏。明初,漁民陸續在島上定居。媽祖因南幹塘上的媽祖坳而得名。馬祖群島由南幹塘(又稱馬祖島)、北幹塘、高登島三個較大的島嶼和附近的13個小島組成。馬祖島最大,面積10.4平方公裏,海岸線23.5公裏。西部和東北部地勢較高,以元臺山最高,海拔249米。北岸的清水灣和西岸的媽祖灣是船只的泊位。北幹塘,又名長嶼山,面積7.13平方公裏,中心墻297米,是群島最高點。高登島,又名北沙島,距黃岐半島僅9.2公裏,面積1.25平方公裏。地勢南寬北窄,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夏目海拔177米,是全島的制高點。馬祖海峽位於南、北甘棠之間,水深40-50米。馬祖群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差小,風大。馬祖群島為巖石島,海岸陡峭,北幹塘西岸和南岸海灘發育。島上幾乎沒有可耕地,大多數居民以捕魚為職業。主要海鮮有大黃魚、鯧魚、鰻魚、丁香魚等。1999年,以媽祖列島為範圍,建立媽祖國家風景區。除了地貌和人文特色,馬祖也因為地理位置成為候鳥過境或過冬的地區。2000年,馬祖群島燕鷗保護區成立,主要針對白眉燕鷗、紅燕鷗、淡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巖鷺、插尾雨燕等7種鳥類。2000年6月,這裏發現了四對黑嘴鳳頭燕鷗,它們被世界鳥類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最佳的燕鷗觀賞季節是每年的五月到八月。

媽祖的流行語言是帶有長樂口音的閩東話,當地稱為平話、馬祖話或福州話。

歷史悠久的馬祖群島馬祖最早開發於元代,是大陸漁民出海捕魚時休息避風的地方。明末清初時期,當地被倭寇占領。直到清初,福州沿海地區的漁民陸續遷居至此,逐漸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村落,其中以陳、林、曹、王、等民族最為流行。今天南幹是馬祖最大的島嶼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為連江縣是馬祖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馬祖地區的風俗習慣是從中國大陸閩東傳承下來的,當地語言是福州話(長樂口音居多),當地人常稱之為“平話”或“馬祖話”。由於馬祖四面環海,多風,當地居民多采用花崗巖塊沿山坡修建。其結構多為兩層的單層建築。窗戶在高處很小,窗臺是石條做的,屋頂是“火山密封墻”,弧形如火焰燃燒。屋頂用紅色或灰色瓦片覆蓋,接縫處壓上石塊,防止強烈海風吹襲。有些房子受南洋歐式建築的影響,俗稱“洋樓”或“異國海角”。

地理馬祖列島北起東音鄉北岸(26度23分);南至菊光鄉林嶴島南岸(北緯25度56分);極東通向石圍東岸(東經120度30分);最西邊是南幹鄉金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1分)。距臺灣省島114海裏,距金門152海裏,澎湖至閩江口180海裏,距福建沿海約10海裏。群島陸地面積29.52平方公裏,縣內各島嶼海岸線總長133公裏。從地質學上來說,它是壹個花崗巖錐形島嶼,地形大而陡。北幹島的懸崖海拔294米,是馬祖群島的最高峰。南幹第壹峰是雲臺山,高248米,已被列為臺灣省小白嶽山之壹。

山谷、海灣多,沿海地區花崗巖巖石受海浪風化侵蝕,懸崖峭壁、險礁、海蝕洞、海蝕門多。部分海灣、海灣經過沖積、堆積形成海灘、礫石灘、卵石灘。全縣只有四個鄉,但東陰沒有沙灘。

氣候馬祖群島馬祖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潮濕,春夏多霧交流,秋季平均氣候穩定。馬祖的緯度略高於臺灣省北部(約壹度),但由於接近中國大陸的大陸性氣候,氣溫低於臺北,年平均氣溫18.6攝氏度,早晚溫差大。全年氣溫2-2月最低,3月以後逐漸回升。最高溫度在7月和8月,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之後逐漸降低,2月最低月平均溫度只有10度左右。風速在10到次年3月之間,大陸冷氣團南移,有較強的東北季風,所以風速最大。特別是3-5月,開始刮南風,就變成霧了,也就是平流霧。每年春天,南風從臺灣省海峽帶來暖濕空氣,與氣溫較低的馬祖地面和水域接觸,形成濃霧。平流霧的厚度可達七八百米以上,天氣好的白天太陽輻射最多只能消除雲層的頂部。因此;如果平流霧持續時間較長,能見度會直線下降,這也是這個季節馬祖地區航班經常飛停的原因。

馬祖地區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5月,而臺風多發生在7、8月。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060毫米,不到臺灣省降雨量的壹半。雨季集中在4-9月的雨季和臺風季。

產品馬祖列島特色美食:馬祖的美食有清蒸黃魚、貽貝、筆筒、東莒光蛤、魚面、金湯圓、蘿蔔糕、紫菜、吉光糕等。,特產有粑粑隧道高粱、東湧高晨、魚面、黃魚、紅糧、米醋、媽祖酥、芙蓉酥、金湯圓、金銀花茶等。繼光餅,相傳中國明朝大將戚繼光曾鎮守媽祖剿滅倭寇。戚繼光將軍為了能在執行任務時填飽肚子,在圓餅中間戳了壹個洞,這樣烤出來的餅就可以通過繩子綁在腰上或胸前,方便士兵在行軍和執行任務時食用,因此而得名。

麥蔥,馬祖俗稱野蔥,壹般生長在北幹鄉的山坡上。每年冬春季節,是野蔥生長的旺季,在懷道樓(原831)旁邊的山坡和聚廣堡附近的山坡上生長最多,最容易采摘。

旅遊資源北幹鄉:馬祖列島的唐後島海灘:北幹鄉最著名的景點。這片沙灘早年是連接北幹島塘棲村和後嶴村的重要對外道路。每當漲潮時,海水就會淹沒唐島後面的沙灘,使後嶴村成為壹個海外小島。目前,塘後島灘為方便兩村溝通,鋪上了水泥路,但這也讓原本漲潮時被淹沒的塘後島灘消失了。唐後島海灘還有壹個特色。南岸屬於沙灘,北岸屬於泥灘。同壹個沙灘的沙子質量有兩種不同。

後嶴村

後嶴村至今仍是軍事據點,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和羅崩山自然生態步道為主。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園內,有許多臺灣省早期使用的軍事裝備,而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展覽館內,則有臺灣省早期使用的輕武器、中國大陸的心理戰宣傳等裝備。

秦壁村

媽祖列島被認為是北幹最美的村落,這裏保存了大量早期海盜時期的石屋。因為大多數居民搬走了,石頭房子被忽視了,導致了損壞和倒塌。在北幹鄉辦事處的努力下,除了保留了部分原有的石屋外,還對受損的石屋進行了修繕,改造成了民宿。

烏沙村

上村和塘棲村之間,屬於海邊的小村莊。白沙港開埠前,屬於重要的軍港,北幹鄉的物資大部分都是從這裏運進來的。但白沙港開通後,烏沙港逐漸失去了重要性。戰場政務解禁後,作為戰時掩護的烏沙坑路也解禁了。目前,北幹鄉辦事處正在架設內部照明、通訊等線路,向市民開放觀光。

板李村

半裏村位於半山和裏山之間,屬於北幹鄉少有的平原地形。這裏生產的農業曾經為北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而板裏村的特色就是它開闊的海灘。?

南幹鄉天後宮:媽祖的名字來源於媽祖。相傳媽祖生前下海搶救其父兄不幸遺骨,即漂流至南幹媽祖村坳口,此處香火繁盛千年,分布於四鄉五島,是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東居大浦聚落:媽祖是大浦聚落中保存最完整的石屋聚落。不僅石屋保存完好,早期漁民使用的漁網、居民的床、衣櫃、廚具都有壹種古老的味道。

馬祖群島大埔石刻:是清代福建巡撫董應泰為褒揚駐守東聚光的沈有容壹兵壹卒成功剿滅60名倭寇的事跡而雕刻的。輔政聚落:也是石屋保存較好的地方,但建築風格和規模與大埔聚落相似。輔政聚落最重要的燈塔是東泉燈塔,是當年外國人為了保證商船的安全而修建的。除了燈塔之外,這裏還保存著過去外國人工作過的房屋和宿舍,正由聚光鄉公所修繕並對外開放。

東道格燈塔:東道格燈塔始建於公元1872年。東道格燈塔是臺灣省第壹批用花崗巖建造的西式燈塔。高四層,由塔身、塔燈、塔三部分組成。多年來保存完好,空間結構非常有特色。是研究清代洋式燈塔的重要範例。東泉燈塔,塔基為花崗巖,平面中空圓柱形,基身略向上縮進,內部做螺旋石梯,盤旋直上。座頂有檐,檐上有工作平臺,外圍有鑄鐵欄桿,塔頂有圓頂狀鑄鐵燈罩,有圓形標誌。東狗燈塔從地面到風向標的總高度為64英尺,即19.5米。它的底座呈長方形,長約184米,寬61.5米,面積約12316平方米。

馬祖列島東隱鄉東湧(董嬌)燈塔:建於1904,由英國人設計並監造,塔高三層,由塔身、塔燈、塔頂三部分組成。塔身由壹米厚的紅磚砌成,塔燈由鑄鐵制成。面對臺灣省海峽,燈塔建在東音島東北的石圍山懸崖上。其造型和附屬房屋繼承了18世紀英國建築古樸典雅的風格,被譽為“東銀別墅”。?

傳說清朝末年,壹個漁夫被海盜殺死,漁夫的妻子不想受辱。她在這裏跳崖自殺,後人銘記這位烈士的義舉,所以取名為烈士義坑。懸崖離海高達幾十英尺,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