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人生的核心問題是自律。自律是指我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有原則地對待事物,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比如,即使最初的熱情消退後,妳仍然可以繼續完成壹個想法或工作項目;即使妳很想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妳還是會起床去健身房鍛煉;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妳仍然可以每天早起。
《意誌力》壹書中說:“最重要的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核心在於缺乏自制力——不由自主地花錢借錢、沖動打人、學習成績差、工作拖沓、酗酒吸毒、飲食不健康、缺乏鍛煉、長期焦慮和發脾氣……”
2,自律才能自由。《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裏說:“不自律的人,是情欲、欲望、感情的奴隸。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任意的,而是自我支配的。"
比如,有些人厭倦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或經常加班,於是向往所謂的“自由職業”,但沒想到,“自由職業”是建立在強大的自律能力上的,自由無處可尋,生活壹塌糊塗,住的地方就像被強盜洗劫壹空:臟衣服堆在角落裏,茶幾上擺滿了沒洗的咖啡杯,空餅幹盒和咬了壹半的巧克力散落壹地....
自律和自由的關系就像風箏和線。好像線在綁住風箏。其實,正是因為有了這根線,風箏才能飛起來,離開線的風箏只能落下。
3.自律的人更成功。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曾經召集了幾百個4歲的孩子,把他們留在壹個房間裏,告訴他們:“我給妳壹個棉花糖,然後我給妳15分鐘。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個棉花糖還在,妳會得到另壹個,所以妳會有兩個。”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關門期間吃了棉花糖。
14年後,米歇爾對這群已經18歲的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幾乎等不到的孩子,在別人眼裏傲慢、固執、嫉妒、容易受挫;那些能控制自己直到實驗者回來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好,社交競爭力和可靠性更強,更堅定,更值得信任,學習成績也更好。自律的人,因為能看到長期價值,所以選擇犧牲壹部分短期價值,從而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Q2:為什麽壹個人不能自律?
答:
1,大家可以自律。自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謂“三思而後行”,就是妳意誌力發揮作用的過程。當妳面對誘惑時,“三思”可以讓妳放慢腳步,意識到內心的沖突。這時候大腦和身體會做出反應,幫助妳放慢速度,克制沖動。
但是為什麽很多人不能自律呢?從第四課的角度:資源,自制力是個體的寶貴資源,總量有限,難以透支,使用不當會導致自律現象。
2,從自己的角度來說,很難自律是因為沖動思維比理性思維好。我們的大腦有兩種思維系統:系統I(沖動性思維活動,I是英文impulsive impulse的首字母)和系統R(深思性思維活動,R是英文rational的首字母)。
系統I讓我們快速而機械地做出反應,卻沒有意識到現象背後發生了什麽。它具有快速性、情感性和概括性的特點。R系統是壹個理性的思維系統,總是在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因為決策需要占用資源,我們通常采用I系統。本質上,所有的習慣都是I系統行為。比如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後,幾乎可以無意識的刷牙。
當妳需要做壹個重要決定的時候,比如養成讀書打卡的習慣,或者意識到自己不夠自律的時候,首先要問自己:我啟動R系統了嗎?然後問妳的R系統以下三個問題:
我的目標是什麽?(如何設定見“第65438課+0:目標”),因為目標可以提高自律,有了目標,就有了自律的勇氣和動力;
②自律可以通過外力提高嗎?因為自身的自律資源有限,壹旦透支就很難自律。比如有人要寫論文,總是壹拖再拖,於是和朋友約定:朋友幫忙監督,如果這個月寫不出來,就付給朋友1000元。
③妳抑郁嗎?因為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屈服於內心的誘惑。這時候就容易放縱,結果後悔了,自我感覺更差了,繼續放縱,就這樣陷入了自我放棄的惡性循環。抑郁的時候要找到有效的方法給自己減壓,比如運動、音樂、冥想、旅行、閱讀、與家人朋友相處、培養創造性的愛好等。失敗時請原諒自己。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容易成功。妳可以提前預知自己什麽時候會動心,什麽時候會食言,想象壹個具體的不放棄奮鬥的方法。
同時,為了保持自律,妳必須避免四個誤解:
(1)道德許可。當我們做了我們認為好的事情時,我們會感覺很好,這為我們隨後的不當行為開了綠燈。比如:妳在準備考研。第壹天,妳奮戰了24小時;第二天,不想起床的時候,妳會告訴自己:我昨天那麽勤快,早上多睡會兒也沒事。
當妳意識到妳的道德許可時,妳應該取消它,並牢記原因。當妳發現自己在用以前的善行為自己的放縱辯護時,停下來想想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該不該得到回報;其次,告訴自己,明天和今天沒有區別。我們不斷地期待明天可以做出與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待是錯誤的。
2虛假獎勵。當大腦看到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會釋放壹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的其他部分他們需要註意什麽,如何讓貪婪的我們成功。比如我們知道要開始工作,而不是刷朋友圈,但是我們總覺得刷壹段時間就能滿足,所以就壹直刷。因為多巴胺會讓人期待得到回報,卻感受不到得到回報時的快樂。也就是說,大腦會把刷朋友圈、刷微博的欲望誤認為是幸福的保證,從而去追求那些不會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
對付“假獎勵”,首先要告訴自己,大腦的獎勵系統是壹把雙刃劍。多巴胺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但它往往會讓我們失控。如果妳總是推遲做某件事,試著把它和能促進妳多巴胺分泌的事情聯系起來,比如把無聊的文書工作帶到妳最喜歡的咖啡店;二是考驗懸賞承諾。當妳做壹些大腦告訴妳會快樂,但妳似乎無法滿足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吃零食、逛街等浪費時間的事情時,註意放縱的感覺:與妳的預期相比,真的會讓妳快樂嗎?
3及時行樂。妳是否經常認為今天的衣服是留給明天洗的?今天早睡明天早起做事?為什麽我們容易選擇瞬間滿足?因為大腦的獎勵系統還沒有進化到對未來的獎勵做出反應。而且看不到直接獎勵會讓獎勵變得抽象,對獎勵系統的刺激作用也會降低。所以,當我們正面對抗誘惑的時候,我們只願意選擇短期的立竿見影的回報。
對付“及時行樂”,妳先告訴自己在所有誘惑面前等十分鐘。在這10分鐘裏,妳要設想壹個長遠的目標來抵禦誘惑。二是對未來的自己做壹個承諾。遇見未來的自己,試著給未來的自己傳遞壹個信息,想象未來的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4過度自律。大腦的思維是由“運行”和“監控”兩個系統來完成的。當“監控”尋找被禁止的內容時,它會提醒人們要尋找的目標。試著不去想某件事,它會壹直纏著妳。當壹個想法頻繁出現且難以擺脫時,人們自然會認為這是需要關註的重要信息。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想法是正確的或重要的。只是大腦的自欺欺人。
比如,當妳下定決心改掉玩電腦遊戲的壞習慣時,妳的大腦會很自然地告訴妳“我不想玩電腦遊戲”。但是,當妳腦子裏全是遊戲的時候,妳就會失去控制,重新開始玩遊戲。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時,他們會比不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這就是“諷刺的反彈”。
對付過度自律,首先要告訴自己要忠於自己的感情,但不要信以為真。當不同的想法進入妳的腦海時,不要試圖去控制它們,接受它們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們。壹旦妳觀察到這些想法和感覺,就把註意力轉向呼吸,想象這些想法像浮雲壹樣漸漸消失;
其次,壹定要控制住沖動。當欲望襲來的時候,註意壹下,提醒自己提前許下的承諾。如果妳把註意力放在妳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妳不想做的事情上,就可以避免“反彈”效應帶來的傷害。
3.從外部來看,因為被別人的自律所感染,所以很難自律。我們的大腦中有壹種“鏡像神經元”,它的任務是觀察別人在想什麽,感覺什麽,做什麽。這樣的大腦神經元往往會讓我們的意誌力失效,失效的形式主要有三種:①無意識模仿,比如兩個人說話,壹個人會叉手,壹個人會叉手;2有感染力的情緒,比如同事的壞情緒,會成為我們的壞情緒;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比如,當我們看到朋友忍不住買了很多東西,我們就會忍不住多買壹些。
“意誌力感染”的具體解決方法包括三個方面:①增強免疫系統,每天花些時間思考自己的目標;2感染自制力:當妳需要壹些額外的意誌力時,給自己樹立壹個榜樣,比如在成員群裏看那些成員的標桿;3驕傲的力量:開啟妳的意誌力挑戰,想象成功後的驕傲會讓妳更有動力。
妳的問題?答案在這裏?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精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