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erian elm)
學名:Ulmus pumila L.。又稱榆樹、家榆。榆科,榆樹屬。
形態和用途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具不規則復鋸齒及單鋸齒,無毛或下面脈腋簇生柔毛;葉柄長2~6毫米。花簇生。果近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1~2厘米,熟時黃白色,無毛,果核位於近中部。花期3~4月,果5月成熟。
榆樹木材紋理通直,花紋清晰、美麗,略硬,比重0.57~0.66,有彈性,耐濕,耐腐,力學性能良好,可作車輛、枕木、建築、農具、家具等用材。枝椏可作燒柴和編織材料。嫩葉可食,可作飼料。樹皮纖維堅韌,可制繩或人造棉;並含有粘液物質,是制線香和蚊香的粘合劑。種實可榨油食用。有較強的抗汙染能力,在以二氧化硫、鉛、氯氣為主汙染物的廠礦區域內栽植榆樹,能收到良好的凈化空氣的效果。
(唐午慶)
地理分布和生物學特性
中國的華北、西北、東北、華東及華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壹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甘肅中部黃土高原在2100~2400米,秦嶺、祁連山達2500米。
喜光,在全光照下其生長量最高。能耐炎熱和高溫,抗寒性強。對氣溫的適應變幅很大,在榆樹分布區,年絕對最高、最低溫差達97.6℃(47.6~-50℃),年積溫1600~3200℃,生長期為213~268天。榆樹在中國分布範圍內,以東部濕潤區(包括華北平原、東北東部、淮北平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的地方,生長迅速,樹體高大;中部半濕潤區次之;西部幹旱和半幹旱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年降水量少(為200~500毫米以下),榆樹仍能正常生長。喜肥沃土壤但又能耐瘠薄。耐鹽力較強,壹般在氯化物鹽土(濱海鹽堿土)上能耐含鹽量0.35%;在蘇打鹽土上能耐可溶性鹽0.38%;在硫酸鹽土(內陸鹽堿土)上能耐含鹽量0.6%。榆樹生長快,壽命長,壹般20~30年成材。
(張敦倫)
育種
培育速生、幹形通直、抗蟲害的良種是榆樹育種的主要任務。德國人克勞赫(M.Klotzch)於1845年進行了U.campestris和U.effusa雜交試驗,雜種8年生時,高、粗生長比親本大1/3。20世紀初在荷蘭首先發現了榆樹荷蘭病,迅速蔓延到歐美各國。荷蘭於1926年開始抗病育種,已選出幾個抗病品種,美國近年來也通過雜交,選出了抗病速生的優良系號。在蘇聯根據對榆樹荷蘭病的抗性,將榆屬樹種分為高度感病、感病、弱度感病、抗病和高度抗病五類,而白榆的中亞生態型則是唯壹高度抗病的。
中國榆樹選擇和雜交育種始於70年代,已評選出了壹批優良無性系,單株材積比對照大30%以上。榆樹容易無性繁殖,優良無性系增益又大,因此選育優良無性系是榆樹的重要途徑。榆樹的無性繁殖可采用嫁接、嫩枝扡插和播根育苗。雜交育種也獲得壹些成果,如中國山東林校從白榆×毛果旱榆組合中選出的魯榆(雜)1號無性系,樹冠窄,主幹圓滿通直,生長快,單株材積超過對照50%,已用於生產。
中國於1980年組織了全國白榆種源試驗,經6年試驗結果表明:①白榆樹高、胸徑、側枝長度、樹幹通直率與原產地緯度呈顯著相關,與經度關系不大;②各種源生長力差異極大;③越冬性差異較大,如黃河中下遊種源引到黑龍江省和新疆,枯梢較嚴重。
(龐金瑄)
造林技術
①采種:榆樹4~5年生開始結實,8~10年即進入結果盛期,結實無大小年之分。翅果4~5月成熟,呈黃色。成熟後約3~4天開始脫落,可人工上樹摘采或擊落後掃集。采集後要在通風處陰幹,以備播種或貯藏。種子千粒重5~8.2克。發芽率70~85%。在密封低溫(5℃以下)條件下貯藏,1年後,種子發芽率仍可保持70%左右。②育苗: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有灌溉條件、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做育苗地,切忌低窪易澇地。圃地要深翻30厘米,細整,施足基肥,多用床式育苗,也可用大田式育苗。壹般采用條播,條距25厘米,播幅5厘米,溝深2厘米。撒種後覆土約0.5厘米,以不見種子為度,然後輕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密接。壹般3~5天發芽出土,10天左右可出齊。播種量每公頃翅果20~22.5公斤。1年生苗,苗高1~1.5米,地徑0.5~1厘米,每公頃22.5~27萬株。2年生換床移植苗,高2.5~3.0米,地徑1.3~2厘米,每公頃6.75~9萬株。在鹽堿地要選擇0~60厘米土層內含鹽量不超過0.2%的輕度鹽堿土育苗。要秋整地,施足基肥,躲過春旱,待6、7月份下過第壹場透雨後,搶墑播種。播種量每公頃30~38公斤。采用大壟雙行條播,條寬3厘米,條深3~5厘米,條距20厘米,覆土0.5~1.0厘米,稍加鎮壓。當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開始間苗,苗高5~6厘米時定苗,每公頃均勻留苗45萬株左右,間苗後適當灌水。幼苗生長階段要經常松土除草,於6~8月間結合灌水追肥。③造林:營造用材林要選用品質優良的大苗造林。選擇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的深厚肥沃、水分充足的壤土和粘壤土,進行大坑整地(80厘米見方)。初植密度每公頃1200~1650株,3~4年後林分郁閉,采用下層撫育伐,也可采用每公頃405~600株的密度,壹次定植。榆樹與刺槐帶狀或行間混交能促進林木生長。營造農田防護林可用2~5行榆樹構成的窄林帶,亦可與窄冠型楊樹或紫穗槐、沙棗等灌木混交,構成稀疏、低度通風結構的林帶。當林分郁閉後,即多次間伐,間伐強度按材積計算壹般不超過15~20%。榆樹脅地較重,可在護田林帶的邊行合理配置其他脅地輕的樹種,並挖截根溝,以減少榆樹林帶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幹旱草原造林,要選擇水流匯集的丘間灘地、寬淺凹地、沿河階地等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及沙性母質的土壤。提前兩年整地,深耕30~40厘米,以利蓄水保墑。選用根系發達的壯苗,按1~1.5米株距、3~4米的行距,秋季造林。造林前進行土壤改良。在地下水位1米左右的低窪地修建臺田,在常年地下水位深於1.5米的地方,修條田以提高栽樹部位的高度。在地勢較高的堿荒地上,無排水系統,可溝洫圍田,蓄積雨水天然淋洗,促進土壤脫鹽;在內陸鹽堿地適當深栽,濱海鹽堿地適當淺栽。初植密度每公頃3300~4950株為宜。榆樹與紫穗槐行間混交,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止返鹽。黃土高原地區,應在水土條件較好的坡腳和坡的下部,侵蝕溝底部造林。要在頭年雨、秋季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深度40~60厘米。按1.5株距、1.5~2.5米的行距栽植。可與刺槐、紫穗槐等進行帶狀或行間混交。④撫育管理:造林後2~3年進行松土除草。林木在7~8年郁閉時開始間伐,伐後郁閉度保留在0.6左右。
主要蟲害有榆綠葉甲(亦稱榆蘭金花蟲)、榆黃葉甲、榆紫葉甲、榆尺蠖、榆四條綿蚜、榆毒蛾、榆綠天蛾、榆木蠹蛾、蒙古木蠹蛾、光肩星天牛等。
(張敦倫)
參考書目
張敦倫等:《白榆》,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