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合生棧,是蘿崗保留下來的兩個老字號之壹(另壹個是“真的不壹樣”的酒店)。
說起合生占字號的由來,還得從洛陽的張氏說起。張家來自洛陽郊區的聶灣村。清末民初,張家五代同堂,經商。當時全家70多口人,700多畝耕地。村裏有合生公鹽店和合生恒油坊,洛陽有合生德中藥店和合生義眼鏡店。
和盛店成立於清末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它的前身是羅章從別人手中接管的洛陽紙坊。為了效仿張家其他商號的“太升”二字和歲坊棧的“棧”二字,食品店的字號定為棧。
和盛書屋最初是由張樹恩經營的。1916年,張定岑(1897-1967)接任掌櫃。起初,合生站只是壹個不知名的小食品店,櫃臺是磚砌的。出去花錢的時候,營業收入只是略有盈余。
民國初年後,這個大家族逐漸衰落,家族主要成員自私自利,從家族在城裏的各種商號和與他們有往來的洋行中攫取錢財,以至於和盛棧幾乎成了壹個空架子,難以為繼。1921年前幾次離職後,沒有人願意接手和盛棧的爛攤子。後來分家了,他們四個除了瀕臨破產的和盛棧外,只得到50畝地和1的空院子,全家只好和壹個爺爺住在壹起。
0,四兄弟,少年時就在合生站當學徒。後來他接替七叔掌管運營。他對商店有著深厚的感情,並決心以這家小店為基礎建立自己的終身事業。分離後,0賣掉了幾十畝水澆地中的大部分,所得用於充實泰盛棧的資金,從而維持泰盛棧的生存。因為食品是手工操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的消費品,沒有大的利潤,但也沒有大的風險。另外,大叔管理有方。經過幾年的努力,商店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利潤逐年增加。
和盛·斯塔克的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是在購買了商店租用的房產之後。當時,和盛棧位於洛陽老城區的北街,坐西向東。外立面是兩層木質建築,寬兩個房間。狹長的院落分前後屋,後墻緊挨著今天的老集幸福街。前院有兩棟宅邸,分別是財務室和接待室。走廊和兩個大廳是糕點作坊。後院寬闊,約有四間房寬,兩旁的廈屋和敞棚是廚房和醬油作坊;醫院的空地上堆滿了大桶,這是打谷場,是用來打醬油的原料。這處房產原屬北街榆樹花園壹戶姓寇的人家,年租金500元,約為棧當時年利潤的壹半。地主叫寇,是個富家子弟。後來,由於家庭的衰敗,他不斷向和盛·斯塔克借錢,並積累了大量債務。在20世紀20年代末,寇的家人用他們的房子償還了債務,並把它賣給了Stack。節省店面租金,加上前幾年利潤不斷增加,和盛Stack的回旋余地大大拓寬,這為其未來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後期,賀勝展購買了道濟街的壹處院落(即今天中州路上賀勝展食品廠所在地)作為醬園作坊。
在兩個寬闊的營業廳中間,有高高的弧形玻璃櫃臺,上面擺放著各種精致的小吃和各種酒的瓶子。櫃臺後面的地上,有壹排容器,裏面裝著各種醬油、米醋、面醬、鹹菜、腐乳、調料、壞雞蛋。櫃臺後面的墻上,有兩排抽屜,裏面放著麻片、皮糖、寸金(麥芽糖做的糖果,圓柱形,寸長,裏面包著白糖,外面粘著芝麻)等各種糖。靠近北面的整面墻上都安裝了玻璃架子。除了自制的蛋糕,糖果、酒、罐頭、火腿、海鮮、幹菜、從外地采購的調味品也放在上面。
合生站的顧客,除了市民,大多是附近縣城的農村人。農村人最實惠,絕對不能有壹點假;同時,鄉下人也很看重自己的信譽。如果妳能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不管跑多遠都會找妳買東西。在和盛棧中,很少有缺斤短兩的現象。合生站壹年中生意最好的時期是“三節”,即端午、中秋、春節。中秋節做月餅,2、4塊就是1斤,賣的時候不稱重。有的客戶不信任我,要重新稱秤,結果在16到17之間(老系統16等於壹斤)。材料方面,掌櫃從不設限。要求是“怎麽吃怎麽做”,選擇最好的原料。比如做月餅等糕點,香油、雪白的豬油、精粉、進口糖都要用,還選上等的大棗做棗泥。制作點心和糖的芝麻,釀造醬油的黃豆等。,每年都有專人從南陽和淮陽購買。春節前後,制造和銷售元宵所用的糯米粉,必須用石碾,再用細篩過篩。元宵的餡料除了壹般的材料外,還摻入了蜂蜜、核桃仁、黑芝麻等,讓人吃後吃起來清香撲鼻,做出來的元宵往往供不應求。總之,為了保證質量,和盛棧真正做到了不惜工本,所以經常顧客盈門,到了“三節”更是人頭攢動。
20世紀20年代初,北洋軍閥吳進駐洛陽,市場壹度繁榮。合生占和同行釀造的料酒更是受歡迎。料酒是用糯米和洛河做成的,所以也叫“洛河”。它原本是作為調味品,但當時軍政界取代了紹興酒,在公私宴會上大量飲用。酒糟制作的臭雞蛋,味道鮮美,意味深長,是佐餐酒的佳品,也是洛陽著名的特產之壹。今天在市場上很難買到它們。
民國初年後,張鼎岑壹直在和盛書局當掌櫃。他每天都站在門口招呼顧客,而且總是和熟人打招呼。店裏忙的時候,他還幫店員捆零食什麽的。櫃臺上有兩個會計,負責業務和外出辦事;另外還有2個店員,2個學徒,除了維持生意,還要做壹些搬運、掃地、送飯等雜務。糕點車間有1師傅,2工人,1學徒。泡菜車間有1師傅,2徒弟。還有1廚師。這些人雖然有分工,但是忙的時候可以適當前後調動,可以互相幫助。當時店裏的工資制度記錄並不清楚。大概是年薪制吧。平時需要借錢記賬,年底結賬。
兄弟四人,張定岑。他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他們都為壹個大家庭做貢獻。張秀齋(1893—1973)是老大。他畢業於河南高等商業學校。早年做過文員、辦事員。壹般情況下,他對臺棧的事務過問不多,但他多次拿出自己的工資積蓄支持和盛臺棧的運營。張秀齋晚年住在開封,是當地有名的書畫家。老三張(1906-1994),早年就讀於洛陽農校。抗戰前參加河南省司法人員考試,被聘為派出所辦事員、科長。開封失陷後,他回到家鄉洛陽聶灣村務農,經營泰盛恒油坊。當時三兒子照顧著全家四口人的放牛工作。他是和盛·斯塔克的堅強後盾。後來老三退休做了合生站的員工,死於1994。四兒子張繼倫,出生於1910,現住新鄉市。1943年畢業於重慶陸軍大學特六期,1年在政府軍委辦公廳任少將高申,30軍少將參謀長。現為洛陽市政協委員。新中國成立前,張紀倫外出多年,很少問起和盛棧。但在舊社會,家裏有人在軍隊工作,起到了壹定的支撐家庭免受欺淩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勝展參與社會主義改造。1955,合生展從全行業合資發展為公私合營,成立合生展食品廠,張定岑為副廠長,為私人代表;20世紀60年代,賀勝展食品廠改為洛陽第壹食品廠,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洛陽市第壹食品廠更名為賀勝展食品廠,恢復了舊名。張乃舟(蘿崗市古巷小學校長)說,他也是作為老太聖戰的代表受邀參加了恢復棧老寧號的儀式。